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寂忆”欧阳德彪个人作品展隆重开展
“寂忆”——欧阳德彪个人作品展,日前在我校藏龙美术馆隆重开展。本次展出的作品扩囊了欧阳德彪教授在1997-2020年间所创作的,包括油画、水墨画、丙烯画、素描等在内的65件佳作,这也是他首次在藏龙美术馆举行个人作品展览。
欧阳德彪教授,是我校藏龙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学学会艺委会委员,二十多年中,他创作的作品多次荣获重要奖项。
本次展出依据创作题材分为风景、人物、静物几大部分。作品虚实结合,或逼真,或写意,细腻地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领悟。
引题《寂忆》,是欧阳教授为本次展览所作的原创诗歌。
“害怕吗?”
“有一点,还好。”
“只要按照学校定的就医流程,每一步都规范严谨的做到位就不会有问题。”
郭阳,成龙影视传媒学院辅导员,负责二百多名学生,今年下半年,她总共一对一护送了7名发热学生前往就医。
其中几次发生在深夜。
叮铃铃——
深夜的铃声尤其刺耳,早已睡下的郭阳,噌的一下坐立起来,来不及开灯,便急忙按下手机通话键。
“别着急,别着急!我马上过来接你!”
挂掉电话,郭阳熟练地按照操作流程,先在防疫工作微信群里联系好司机和车辆,再去学校后勤保障处领取隔离服,跟司机一起做好个人防护后,便立刻接上发热学生赶往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
手机充电宝不离身、睡不踏实、随时待命,这大概是2020年最能标记辅导员的关键词了。
郭阳在护送发热学生就医的路上。
“送一次学生很辛苦吧?”
“那是,去一趟医院下来5个小时左右,到学校基本就凌晨3、4点钟了。”
“但是,这是我的工作,我要对我的学生负责。”没有抱怨,王识很自然地补充到。
王识,来自公共艺术学院,他也是一名辅导员。
“发生过什么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吗?”
他想了想,没有大谈工作上的辛苦,只是提到一件让自己特别感动的小事。
有一次,王识刚准备陪一名学生进入发热门诊,那个孩子突然犹豫了一下。
“老师,您别进去了,我一个人就行了。您在门口休息吧。”
王识听得出来“学生是在关心我,不想让我跟进去冒风险”,那一刻,他的心,暖暖地。
没有过多的言语,他默默地收下了这份珍贵的心意,恍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的付出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郭阳、王识的日常只是学校辅导员们防疫工作的一角。
自本学期开学以来,学校的每一名辅导员,都时刻紧绷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根弦,尽心尽责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校医院
“根据最新的返校生人数,我们重新计算了一下,防护服至少还要再添加20套。”
“隔离房已经完工,内部再添置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就可以了。安保人员的值班也已经安排好了,可以随时上岗。”
“我建议辅导员遇到紧急情况,还是先在群里直接联系司机和车辆,稍后再报备校医院,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9月初,由校医院牵头,联合学生工作处、后勤保障处、保卫处、干部人事处和各学院辅导员们组成的应急工作小组,正在就学生返校后的应急准备工作展开最后的细节确认。
这个应急工作小组也是继疫情以来,学校专门成立的处理风险地区返校师生、在校发热师生工作的指导小组,校医院院长魏武任小组负责人,组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开学前数月,工作小组早已开展过数次线上会议,就包括隔离房建在哪儿,怎么建?发热学生怎么送医、隔离,又怎么解除隔离?如何保障工作人员安全等一系列防控防疫工作,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出台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据魏武介绍,在校医院的指导下,隔离点值班人员会对隔离学生进行每日体温检测,并随时关注病人病情,有任何异常情况随时都可以通过线上工作群进行汇报,校医院对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跟进指挥,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应急帮助和专业指导。
“设置隔离点以来,我们所有医护人员每天下夜班前,都会再对隔离点做一次查房工作,如果有需要输液治疗的病人,也会等到所有诊疗处置完后,方才下班休息。”魏武院长表示,“不管是凌晨还是深夜,只要隔离人员有病情,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去处理。”
后勤保障
“隔离点的工作人员更像是‘管家’,负责给每一位‘入住’的学生提供帮助,解决他们在隔离期间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据学校后勤保障处处长詹昭文介绍,学校后勤保障处和保卫处负责的工作多、杂且细。除了分管接送司机、车辆以及隔离点的安保、消杀、日常监测等基础工作外,还要准确核对入住人员信息、安排引导入住、安抚情绪等。“可以说大到空调安装,小到一个指甲剪,我们都尽量满足隔离学生的生活需要”,确保被隔离人员“隔离不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