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厅公布了首批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名单。我校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申报的数字经济与开放经济融合创新研究基地、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申报的区域产业创新研究基地均成功入选。据了解,下一步,学校将以此次基地获批为契机,更加紧密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提高学科研究水平和学校在区域社会中的影响力,积极为政府部门开展决策咨询服务,为浙江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新首位战略,建设“三大科创高地”,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做出宁财院贡献。
“我的父亲叫陈忠根,1951年他就牺牲了,当时我还不满一周岁,由于没有照片,我根本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子,只有这一张烈士证和一封寄来的信件被我用胶带粘了又粘,这是我跟他仅有的联系了。”近日,年近七旬的陈荷珍老人拿着一叠破旧的信件找到我校人文学院“文化财产保护中心”的师生,“听说你们会修复,希望能有机会帮我把这些破口的地方给补好,让我能更好地保存它们,也是有一个寄托……”
暑假期间,我校人文学院“文化财产保护中心”的大学生们组建了一支“甬城文保”暑期社会实践团,利用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专业优势,在多年来从事专业修复的基础上,开展“我为烈士修遗物”等活动。成员们走访了多位抗美援朝烈士家属,上门为烈士遗物“把脉问诊”。
一张张沉甸甸的烈士证,一封封烈士遗留的信件,被一层又一层的信纸包裹着。尽管保管地如此细致,但历经几十载的洗礼,这些证件还是变得泛黄且有些破损,这样的情况让烈士家属们忧心不已。
“时间一久啊,这烈士证就变得很软,很容易破。特别是那些折起来的地方,已经磨出了一个个小洞,边边角角也都磨没了。”林大茂烈士的女儿林宝娣说,“实在是太破了,我想用胶带把它粘起来,但是我又不敢往上乱粘,怕越粘越破。”
在目前已收到的需要修复的烈士证、烈士家属证明和信笺中,最难修复的便是一张粘满了透明胶的烈士证明。折痕存在的地方总是难免破损,裂缝在时间的流逝中也随之变大。陈荷珍说:“字迹有些变淡,我就用水笔描上去;出现了破损,我就用胶水粘。后来我发现胶水效果并不好,我又用透明胶反反复复粘了好几道,生怕一不小心再损坏。”当然,这些透明胶也为修复带来了不少难度。团队成员需要确保文书上的字体在不被损坏的情况下,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去除透明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