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立项名单”,我校成绩斐然,15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立项,同时《知识产权法》等7门示范课程、“以课程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等6个教学研究项目、浙东文化实践与创新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榜上有名。
据了解,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精神的重要举措,本次共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科)365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本科)317项、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本科)7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3个、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15所。
我校于2018年初启动实施“学院-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六个一”项目建设,通过“一个学院一个培养模式、一个专业一个课程体系、一位教师一门示范课程”的“六个一”特色课程思政项目,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将学科资源、文化氛围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环境育人”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学校顶层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负责,多部门联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出台系列指导意见,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贯彻于人才培养方案、“师德师风”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纳入观测点。校院两级依托课程思政示范学院、示范专业和示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年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2021年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院级分中心,结合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有效指导和有力推进院系、专业、教师不同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全面实施“大思政”育人工程,探索构建了“大思政”育人格局,达到了“思政课程有亮度、课程思政有深度、生活思政有温度”的目标,所形成的建设路径与工作机制具有较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国际经济法》追击社会热点案例、跟踪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用活教师自己的经办案例,将焦点的、经典的、鲜活的案例传递到课堂;《文学概论》采用“课程思政”分享会的形式“感悟文学,见证成长”;《造型语言——质感》将中国传统艺术图像与课程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课程思政作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推手,学校深度开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内容进一步拓展和开发。
课程思政建设立足教学实践,强化专业特色,推进思政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截止目前,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5篇,形成课程标准45个、优秀教学案例109个、专题报道52篇,召开了大规模观摩与现场会;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省高教学会课题、市级思想政治工作试点项目等立项;15位教师获宁波市高校“优秀课程思政教师”荣誉。
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度省级一流课程认定结果,我校共有53门课程上榜。其中,《国际物流(英语)》等12门课程为线上一流课程,《管理沟通》等13门课程为线下一流课程,《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等25门课程为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创业管理与实践》等2门课程为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中国文化与品牌设计》为国际化线下一流课程。加上2018年、2020年的24门省级一流课程,我校累计77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另外,还有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都是我校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一流本科课程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关键和落脚点。为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育部于2019年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即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课程认定是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和推进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校全面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努力形成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教务部统筹指导一流课程建设工作,联合文献信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多部门协同,做好了一流课程建设整体规划和布局,加强顶层设计,点面结合,分类分批分层推进;出台了一流课程建设指导性意见,明确建设导向;做好了中国大学慕课、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学校MOODLE、优学院等各大平台的管理与优化,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撑和相关服务;加强了教师指导和培训,促进课程团队良性发展;学校统筹投入经费,保障课程视频拍摄、课程平台以及引进优质资源的使用;各二级学院研究制定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一流课程,制定推动本学院一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配套政策,为一流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