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助力世界第一埋深大峡谷公路隧道智慧建造
12月6日,由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组织的“岩体隧道远程诊断分析示范——开挖面信息自动识别与数字化动态支护设计方法”专家咨询会,在我校岩土与地下工程数字化实验室召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此次会议依托四川乐汉高速有限责任公司《极复杂环境山区隧道群智慧化建设安全保障成套技术研究》科研项目,该项目是落实同济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同济大学助力西部艰险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建造的重要抓手。
副校长吕培明致欢迎辞。与会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崔俊芝院士、梁文灏院士、陈湘生院士,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主席、研究员严金秀,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席、教授章连洋和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安徽中益科技总经理、教授级高工冯守中。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朱合华主持,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隧道分公司总经理张睿,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宪忠、科研管理部副部长李晓军、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主任丁文其、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冬梅,以及教授夏才初、蔡永昌等出席此次会议。
会议通过现场连接世界第一埋深公路隧道——峨汉高速大峡谷隧道(最大埋深1944米),展示了在同济大学自主研发的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基础上,与四川铁投联合研制了岩体隧道远程诊断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岩体隧道开挖面信息采集、传输、建模、分析和支护设计等系统集成,攻克了隧道开挖面信息实时采集、快速围岩分级、动态支护设计和快速反馈的关键难题,首次实现了岩体隧道工程施工现场与实验室的数字化融合。现场实时计时显示,从工地信息提取到设计方案自动反馈至现场施工人员仅需10分钟时间。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岩体隧道远程诊断分析对岩体隧道的理论分析、动态设计和智能化建造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在隧道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我国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贡献了同济智慧和力量,为助力四川创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世界机器人大赛在广东佛山举行。经大赛城市选拔赛和西南、华东地区选拔赛选拔而出的2000余支赛队的7000余名优秀参赛选手展开了为期4天的巅峰对决。本次大赛设共融机器人挑战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应用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4大类赛事。由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张志明、余有灵和朱劲指导,同济大学大学生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实验室选拔同学组成的2支队伍参加机器人应用大赛AI探索赛项(高校组),经过物品分类赛和物品寻找赛的激烈比拼,获得决赛资格,最终分获总决赛一等奖(季军)1项、二等奖(第四名)1项,以及赛事设计奖和精彩奖各1项。
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郑秋实、林智生、范思文、刘雍熙组成的同济梦之1队,获得总决赛一等奖(季军)1项,另外获得物品分类赛季军1项、物品寻找赛亚军1项、赛事精彩奖1项。由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本科生黄毓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张成翼、石雨辰、何敬组成的同济梦之2队,获得总决赛二等奖(第四名)1项,另外获得物品寻找赛季军1项、赛事设计奖1项。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世界机器人大赛自2015年起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共吸引了全球20余个国家12万余名选手参赛,被各大主流媒体赞誉为机器人界的“奥林匹克”,是目前国内外影响广泛的机器人领域官方专业赛事。2020世界机器人大赛中的机器人应用大赛作为技能类赛事代表,在去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紧贴工业、农业、能源、医疗健康、交通运输、教育培训、商贸物流等行业实际应用需求,旨在推动机器人操作技能的提升和工业设计应用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竞赛的成果转化优势,促进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本次AI探索赛项通过竞赛创新活动,充分展示了高校学生使用各类机器人开展操作技能应用和工业设计应用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普通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深化了产教融合。参赛学生分工合作,最终完成并实现特定的比赛任务。
同济大学大学生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实验室,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针指导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涵盖控制、电子、电气、机械、信息、软件等多个专业,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并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在本科生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支持下,多年来在高水平大学生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获得了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