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政法学院与济南市政法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1月24日,山东政法学院与济南市委政法委举行“助力济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省市一体化共建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山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玉福、院长吕涛、党委副书记赵斌、副院长周伟和济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秦传滨,副书记姚怀祥、班子成员刘进涛等出席签约仪式。
山东政法学院与济南市委政法委将着重在理论研究、人才队伍、法务实践、成果转化4个方面深化合作:组建济南市政法系统专家咨询库,打造高端政法智库,强化政法综治理论研究,发挥山东政法学院人才、智力优势,特别是在社会治理网格化研究方面,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治理经验,为探索更有时代特征、泉城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济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双方建立工作联系会商机制,定期举行工作互访,加强沟通衔接,开放共享资源,形成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推动济南市尽快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山东政法学院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济南市委政法委分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负责同志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
山东政法学院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保障学校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探索形成了“一大战略、两个体系、六项机制”法治工作模式,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入实施“法治山政”发展战略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15年,山东政法学院站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正式提出了“法治山政”发展战略。2016年,首次编制了《依法治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建设目标。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将“法治山政”确定为学校六大发展战略之一,2019年将其写入学校章程。“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贯彻“法治山政”发展战略,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重点,探索形成了依法治校“六项机制”,为建设“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政法类大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积极构建依法治校“两个体系”
一是积极构建“六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为依法治校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学校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治理制度高地为目标,持续推进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2015年,学校章程经山东省教育厅核准实施,学校自主办学有了基本遵循。2016年,学校积极开展章程学习推广工作,通过信息公开、入学教育、媒体推广等形式,引导全校师生学习章程、执行章程。大力推进“依章治校”服务“依法治校”,加快推进内部管理制度“立改废”工作,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成熟稳定、科学完备的内部制度体系。2017年以来,完成规章制度新建和修订123项、废止104项。2019年初,学校汇编现行规章制度415项,初步形成了宏观制度体系、党建制度体系、行政制度体系、学术制度体系、群团制度体系和部门制度体系“六位一体”的学校制度体系。同年,启动学校章程修订工作,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写入新章程,目前学校章程修正案已提请省教育厅核准。学校通过组织实施规章制度集体学习,不断强化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和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养成,为学校建立“以制度管理为保障,以文化引领为导向”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是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为依法治校搭建科学的治理结构。学校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积极完善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了以领导决策体系、行政执行体系、学术治理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为主干的“四位一体”的现代治理体系。一是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以“1571”党建工作体系为统领,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先后两次修订《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健全《党委书记和校长经常性沟通制度》,确保学校领导决策体系规范运行。二是全面提高学校行政效能。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建立了“学校决策机构—行政职能部门—二级院部和教研教辅单位”分级管理体系,学校决策通过工作项目配档表、重点工作清单等方式,将任务分解至相关职能部门,由牵头部门协调其他二级单位进行具体落实,保障各项决策有序有效执行。学校自2019年起开展二级单位绩效考核,将二级单位履行职责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激励二级单位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有力推进学校行政效能提升。三是优化健全学术治理体系。学校调整组建了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建成教学与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3个专业工作委员会,成立12个分学术委员会,建立起“2+3+N”的学术治理体系,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体系作用。学校不断完善由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组成的监督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党委全面监督、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机构的民主监督作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完善审计监督,切实保障党委和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规范、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