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谢廷秋教授到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做“丰饶的文学世界:诺奖得主莫言经典赏析”主题讲座
11月2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邀请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廷秋老师在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丰饶的文学世界:诺奖得主莫言经典赏析”的主题知识讲座,讲座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凌玉教授主持。
谢廷秋教授是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同时也是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
在此次讲座中,谢教授为我们讲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世界文学版图中重要位置,并风趣幽默地分享了成功预言莫言获诺奖的经历。不仅如此,谢教授还结合学术研究与自身经历,意味深长地表达了莫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精神意义”,正如其说:“莫言在三十多年的创作道路上,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他的视野亦从来不拒‘外来’。他从我们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奋斗、苦难和悲欢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以奔放而独异的鲜明气韵,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境界。”
谢廷秋教授是研究莫言的专家,她不仅向在座的同学分析了莫言收获诺奖的客观原因,还重点、具体、详细地分析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五部作品。在谢教授激情慷慨的讲解中,同学们感受到莫言对中国乡土的热爱,明白莫言在戏剧、荒诞、变形写作手法下的一颗“中华心”。在座的同学都认真地聆听着谢教授精彩的讲说。
讲座最后,谢教授寄意同学们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留出了一些时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大家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了对于文学的不同认识,更有甚者听完讲座,扬言要阅读更多莫言的作品。相信通过此次讲座的开展,定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文学,热爱文学,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深刻感受文字带来的魅力。
至此,本次“丰饶的文学世界:诺奖得主莫言经典赏析”主题知识讲座完美结束。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邱泽奇应邀到我校大学城校区行政楼201会议室作“‘青椒’”科研若干问题的探讨”主题讲座,各学院部分教师参加讲座。讲座由副校长左丹主持。
左丹副校长主持并讲话,她首先对邱泽奇教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他的到来和对科研问题的解答表示欢迎和感谢。
讲座开始,邱泽奇教授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针对收集到的科研问题进行解答。对于科研发展问题,他认为质量保证是第一位,同时也要研究自己学科在发表中关于审稿机制、发表机制等细则。在投稿上要注意论文质量、选题适用性、刊物匹配度问题;针对民族语言的课题讨论,他建议要侧重于选择积极的课题并配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申报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话题。
关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邱教授认为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更侧重于从不同的维度来综合的刻画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模式;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他认为主是要有好的问题,切实、能落地的研究方案。
在谈到对准备申报课题的青年教师的建议时,他表示,青年教师应围绕国家课题指南来选择研究主题,把握学科的知识脉络和前沿,并将这个学科的知识积累和贡献与时代结合;对于学科交叉的申报,他认为,应选择薄弱学科申报,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现实问题。
国家社科选题来源,应根据国家当下需求,找到兴趣方向,列出范围,请专家拟题,讨论筛选敲定。在课题申报的创新点上,他表示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坚持“四新原则”,一是新数据;二是新资料;三是新方法;四是新挑战。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时,除申报书相关注意事项外,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大而不当,满篇空话缺实质内容;二是被现象所迷惑,没有从具体现象入手。申报高级别课题时,前期成果非常重要,要从国家角度和其经费价值方面考量,让人看到有需要的价值,准备方面应做到把所看所学的东西结合起来,先做有质量的产出,专而不短,精而不泛。
讲座接近尾声时,邱教授与现场教师进行互动,对教师们现场所提出的课题重要性选择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次讲座,邱泽奇教授针对我校教师的提问作了细致入微的解答,并引用了大量例子进行剖析,为有疑惑的教师作了精彩且易懂的讲解,使在座的教师获益匪浅,为我校教师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邱泽奇: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创办主任,重庆大学“费孝通勤学奖”创立者。1986年进入社会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师从费孝通先生,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研究、社会研究方法、城乡社会学、技术应用与社会变迁。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和翻译出版学术著作十多部,主持“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作为发展要素的互联网研究”等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