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李建德教授励志成才专题报告侧记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李建德教授励志成才专题报告侧记
近日,瑶湖校区音乐艺术广场报告厅金句迭出,掌声不断,由副校长刘俊主持的励志成才专题报告会在此举行。而报告的主讲人,是已届耄耋之年的李建德教授,他以《大学——成就事业的孵化器》为主题,与同学们近距离分享了自己的求学际遇和人生选择,当日线上同步观看点击量突破3.5万。
作为制度经济学家、我校财政金融学院的终身教授,李建德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字文”的学术理想。至2003年,他累计发表成果170余项、210余万字,得到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5次,其在2019年出版的新著《制度及其演化——方法与概念》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被誉为可以与世界一流经济学家对话的巨作。
“我曾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我的专著字数和阅读字数比大概是1:10000,也就是平均阅读一万字,才能得出一个字的创新成果。”对于他来说,读书不仅仅局限在方寸书桌,昔日劳动改造的土地之上,艰难求学时厕所昏暗的灯光之下,都是他昼耕夜读的地点。正可谓: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
李建德教授在讲座中深入浅出,用质朴风趣的言语把他对于人生选择的真知灼见和我们娓娓道来。从进入大学的首要问题,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如何选择职业规划的分步阐述,到追逐梦想的终身学习……旁征博引又结合人生经验,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道出了大学的实质和真谛。
人生目标要如何选择——要“立长志”,而非“常立志”
李建德教授指出,大学生期望自己从事怎样的职业,是入学后的首要问题。“我与所有指导的本科生硕士生见面,第一个问题是请他想清楚毕业后的人生选择,如果还没有想清楚,我会请他先回去想清楚再与我见面。”
对于人生目标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他提出,首先要认识自己,不同的职业需要从业者不同的素质。其次是寻找方向,允许自己低成本地试错。校园不仅仅是学生上课的地方,学生要善于利用教师团队、图书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资源进一步提升自己,用实际行动不断明晰人生的选择。
“在确定自己的学术之路后,我给自己制定了每天50页的读书目标,每次都是超额完成,但不曾给自己增加目标量,因为50页的读书量是我的底线,不会因为任何事而改变。有很多人失败就失败在这,规划永远在嘴上,实践中却从未实施。”李建德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大学时光该怎样度过——千淘万漉始得金
李建德教授认为,大学生应尽早进入所期望的职业角色,把现在的时间转换为未来的发展空间。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例,向同学们分享了文革中被大学拒之门外后,仍然坚持来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继续求学的心路历程。
“寝室晚上十点熄灯后,我就到厕所去看书,每天坚持看到凌晨一点钟再休息。大学毕业前,我阅读了学校图书馆涉及经济学理论的全部书籍与期刊,记下了约100万字的笔记。”在场学生无不为李教授艰难求学的人生故事所深深触动。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李教授已年愈80,却坚持全程站着授课,他用真情告诉我们要明确‘长期主义’的目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实践经验才是登向成功的阶梯。”政法学院2020级新生魏莱感悟道。
实现梦想的经年累月——择一事,终一生
“我有幸年轻的时候想清楚了两件事,一件是活着干什么,一件是我要干什么。我大学时就定下了要做的事,一生没有改变,六十年。”成为一名经济学学者的人生目标,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了李建德教授的生命中。
无论是离家求学时的艰苦不易,还是下乡劳动时的磨难岁月,对于读书的执念,即便是在最困苦的时光,也从未抛弃。他将读书和做学问看成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不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能读到书,就是一种幸福。”
李建德教授告诉同学们,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是与我们相伴终生的赏心乐事,要让大学成为成就未来事业的孵化器,这也是他寄予每一位师大学生的殷殷期望
在提问环节,他为同学们对于成长的困惑、目标的选择以及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他倾情鼓励学生们:“要做一行爱一行,你就会把他当成终身的事业,就不是要你做,而是你要做。”
在这场时而厚重、时而轻松、时而触动、时而感慨的讲座中徜徉,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李建德教授的人文情怀,体验了其蕴蓄在人生百态中的学问积淀,领悟了其至真纯粹的大师风骨。
李建德教授的励志成才专题报告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泪花中落下帷幕,他为我们树立的学者榜样,将成为每一位师大人在求学路上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