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学院法学院荣获“2015-2020成都市法学研究杰出贡献单位”称号
近日,在成都市法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我校法学院荣获“2015-2020成都市法学研究杰出贡献单位”称号,是受表彰的20个杰出贡献单位中唯一的高等院校。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邓陕峡当选为成都市法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法学系主任沈冬军博士当选为成都市法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实验室主任刘剑当选为成都市法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近年来,法学院以培养“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法治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断深化校城融合,加强政校合作,服务成都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多名教授、博士也相继在中国法学研究领域获得数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张居盛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承接了中国法学会的部级科研项目——《成都法治指数体系研究》顺利结项;邓陕峡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接受成都市委政法委和成都市法学会委托,连续3年编写出版《成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梳理了每年成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果,总结了成都法治建设的相关经验做法,是反映成都市法治建设的重要参考文献。同时,课题组成功申报四川省妇联重点课题《四川省性别平等促进条例立法调研》,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在社会服务方面,法学院与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检察院合作,就大运会筹办期间面临的若干法律风险进行专题调研,撰写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张居盛与成都市纪委监委和成都市发改委相关部门领导一起,就工程招投标腐败里的民法问题,接受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专访,发出了成都大学法学院的声音。此外,学院还和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法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多项司法领域的课题研究,有力推动了司法实践的理论总结。
在法治宣传方面,学院依托成都市反家庭暴力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反家庭暴力知识科普基地平台,在成都市内组织了多场关于反家暴的知识讲座和普法宣传;法学院党总支强化党建引领学科发展,与武侯区南桥社区、龙泉驿区大面街道、十陵街道等基层社区合作,真正送法进社区,为老百姓讲解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平均每年开展10次以上的法治进社区活动。
按照本次座谈会要求,现就“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材”和“第三卷关于中华文化的重要论述”主题作一个交流发言。
一、探索构建“13321”体系,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坚持一个理念。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实现理论武装、教育师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新教材;作为激励全校师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建设的最新教材。
抓住三类群体。切实抓好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和青年学生三个关键群体的分类学习教育。
明确三个重点。党员领导干部重点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广大教师重点通过学习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青年学生重点通过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身责任。
筑牢两个阵地。系统融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员组织生活、党团校培训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线下教育教学过程;有效利用“学习强国”“蓉城先锋”“成大先锋”“易班”以及相关在线课程等线上平台,做到线下线上学习教育同频共振。
实现一个目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做到学习入脑入心,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学校事业实现新发展和新跨越,为成都大城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引领高素质人才培养
(一)深刻领会文化自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高校文化引领铸魂育人。高校要学懂第三卷关于中华文化的重要论述,一是要全面把握中华文化重要论述的历史方位与基本内涵。二是要精准理解中华文化重要论述的三重视野与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价值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着眼“两个大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高校深刻领会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全面系统深化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脉络与精髓要义。高校要弄通第三卷关于中华文化的重要论述,一是要结合第一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第二卷“坚定文化自信”两个专题一起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创新。二是要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四个回归”基本要求一起学,这是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和责任担当的基本遵循。三是要结合以成都大学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大城崛起的新征程一起学,这是应用型城市大学高水平建设与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大学自我革命持续创新。高校要做实第三卷中华文化重要论述,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育人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突出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二是加强新时期宣传舆论工作,守正创新。加快运用信息革命成果,牢牢占领主流舆论阵地和网络空间这个新的思想阵地,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三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自信。建好高校智库,提升理论研究效果,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好天府文化研究院,创建天府文化学院,讲好中国故事、成都故事;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通过全面服务大运会、推进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建设,增强讲好中国故事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推进境外办学项目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真实、丰富、生动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