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附属医院刘之超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于9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表彰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此次被表彰的对象中,西南交大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消化内科二病区护士长、大内科副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刘之超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
1月23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三党总支部书记、消化内科护士长刘之超第一时间响应院党委号召,报名参加援助医疗队。此时,她刚从对口支援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返回成都。理塘海拔4000多米,刘之超高原反应严重,回到成都才两天,但她仍下定了决心,她说:“我是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党员,缺氧不能缺精神!”就这样,还没从高原地区缺氧中缓过劲来,她又进入了佩戴防护用具造成的缺氧状态。
到武汉后,刘之超所在的医疗队被分配到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负责重症患者。刘之超说:“队员们防护服下面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护目镜里全是雾气,口罩把脸和鼻子全部压破了,汗浸在上面,火辣辣地疼。高强度连轴转,每个人都处于极度的疲惫中,真的是靠在墙上都能睡着。”刘之超每天到底能忙到啥程度?她需要和队员们搭班,负责临床工作。每4小时一次轮班,以实现诊治工作的全天覆盖。在高级别的防护保护下,顺畅呼吸再次成为一件难事,熟悉的缺氧憋闷感一次又一次袭来,但这并没有阻挡她战“疫”的决心,“缺氧不能缺精神”的铿锵有力话语和脸上的勒痕便是最好的证明。
2020年2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关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点赞刚从高原下来又奔赴一线的队长刘之超,用“缺氧不缺精神”的状态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用实际行动展示共产党员战“疫”我先上的责任担当。
近日,“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简称:研电赛)全国总决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在本次大赛中表现优异,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最高奖),以及抗击疫情专项奖1项、最佳技术论文奖1项、华为专项奖1项。这创造了学校在本项赛事中的国家级奖项数新记录:全国一等奖项数目并列西南高校第一、全国第四,且连续两年(2019、2020)在该竞赛中蝉联全国一等奖。并且,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闫连山教授、郑宗良老师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
第十五届研电赛于2020年4月正式开赛,总共有来自全国8大分赛区的3818支队伍参赛,报名队伍数创历史新高。经过层层选拔(晋级全国总决赛比例仅为10%),最终遴选出近150所高校的402件前沿电子科研创新成果和智能硬件创新产品参与总决赛现场赛;竞赛作品覆盖电路与嵌入式系统类,机电控制与智能制造类、通信与网络技术类、信息感知系统与应用类、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类、人工智能类、技术探索与交叉学科类七个参赛方向。经过总决赛现场激烈的角逐,由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专家领衔的近百位评委严格评审,最终决出全国一、二、三等奖。
经过全国总决赛评比,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闫连山老师指导的参赛团队(余骁、王震、冯家城3位同学组成)完成的作品《智能多态无感测温系统》,荣获全国一等奖、抗击疫情专项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郑宗良老师指导参赛团队(尹平、吴旭、徐嘉彬3位同学组成)完成的作品《基于口罩集成的可穿戴柔性天线设计及无线实时呼吸监测系统实现》,荣获全国一等奖,以及最佳技术论文奖和华为嵌入式专项奖。
据悉,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简称“研电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主办,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层次最高、参赛师生最多、影响力最广、技术最前沿的标志性竞赛之一。竞赛创办于199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覆盖全国三百余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是提高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认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次参赛得到了学校、研究生院“建侯研究生科研创新竞赛培育项目”、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微电子所、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光子与通信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参赛同学克服疫情期间的各种困难,日夜奋力拼搏,以优异的成绩助力学科发展、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西南交通大学近年来连续在研电赛取得佳绩,显示了学校在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持续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