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团队夺得2020年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
8月29日,赛迪环保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重庆大学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答辩的方式。我校学子在本次竞赛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继2018年后,再次摘得一等奖。另有2项作品获大赛三等奖,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
本次比赛,我校共推荐15项作品参加国赛,在校团委精心组织、各学院大力配合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参赛团队全力以赴、奋力拼搏,最终凭借丰富的知识技能储备和过硬的实践创新本领,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由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王凯同学负责,闫霆、潘卫国两位老师共同指导的《基于相变储热的控温式太阳能烘箱》入围国家级决赛,荣获大赛一等奖。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杨辉同学负责,江超老师指导的《节能卫士——电缆线状态检测新装置》和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周柒同学负责,丁红蕾、潘卫国老师指导的《复合新能源利用技术的CO2绿色资源化装置》获得大赛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重要赛事。本届竞赛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25个高校的4138件作品参赛,参赛高校数量创历史之最。经学校申报、网上盲评、专家组会评等环节,最终评出特等奖10项,一等奖91项,二等奖118项,三等奖672项。
校团委自今年3月启动本届竞赛备赛工作以来,经过广泛宣传发动,通过校内初评、答辩评审、专家指导等环节遴选优秀作品参加比赛。在准备决赛线上答辩的两周时间里,校团委更是邀请曾多次担任节能减排大赛评委的几位资深教授,对项目从创新梳理、装置设计优化到答辩PPT路演给予了充分指导。相关学院以研究所、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本科生研升计划等为抓手,优化院内赛事组织和项目培育模式,为项目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后勤管理处处长王飞传达了市教委关于秋季开学的各项指导意见,要求根据在校师生情况和疫情防控动态,动态调整服务保障措施,精心准备,确保开学期间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运行。他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后勤服务保障员工管理和培训,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的前提下,强化部门间协调联动,校地沟通,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后勤管理处副处长吴亮、韦应褀分别部署了秋季学期开学期间物业、宿舍管理、餐饮、校车、医疗等各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和上海市秋季开学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落实落细学校疫情防控和开学准备工作,完善各项预案和防控措施。
各科室(中心)负责人及服务单位负责人现场汇报了准备工作,就开学和迎新准备工作中的新情况展开沟通交流,探讨解决方案。大家表示,将会用心、细致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让一学期未返校的学生和因为疫情独自来校的新同学都能感受到后勤人的热情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保障师生校园生活。
封金章强调,秋季学期开学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要以“开局就是决战”的精神状态投入开学准备工作,并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做好开学前的设备大检查,环境大清洁;二是把防控工作常态化,防止麻痹大意,精益求精,做好开学期间服务保障工作,时刻关注和分析形势动态发展变化,既要保证后勤工作的规范性,也要把特殊时期防控措施融入进去;三是坚持群众路线,发动广大师生、依靠广大师生,把“节约粮食”“劳动教育”“垃圾分类”等重大号召和措施贯彻落实,做到后勤服务“精准服务,提质增效”。
本次比赛,我校共推荐15项作品参加国赛,在校团委精心组织、各学院大力配合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参赛团队全力以赴、奋力拼搏,最终凭借丰富的知识技能储备和过硬的实践创新本领,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由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王凯同学负责,闫霆、潘卫国两位老师共同指导的《基于相变储热的控温式太阳能烘箱》入围国家级决赛,荣获大赛一等奖。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杨辉同学负责,江超老师指导的《节能卫士——电缆线状态检测新装置》和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周柒同学负责,丁红蕾、潘卫国老师指导的《复合新能源利用技术的CO2绿色资源化装置》获得大赛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重要赛事。本届竞赛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25个高校的4138件作品参赛,参赛高校数量创历史之最。经学校申报、网上盲评、专家组会评等环节,最终评出特等奖10项,一等奖91项,二等奖118项,三等奖672项。
校团委自今年3月启动本届竞赛备赛工作以来,经过广泛宣传发动,通过校内初评、答辩评审、专家指导等环节遴选优秀作品参加比赛。在准备决赛线上答辩的两周时间里,校团委更是邀请曾多次担任节能减排大赛评委的几位资深教授,对项目从创新梳理、装置设计优化到答辩PPT路演给予了充分指导。相关学院以研究所、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本科生研升计划等为抓手,优化院内赛事组织和项目培育模式,为项目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