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anostics报道华东理工大学在癌症纳米医学领域取得新突破
最近,我校药学院朱维平教授创新发展了一种自加速过氧化氢刺激响应型金纳米囊泡,实现了对小鼠肿瘤化疗和饥饿治疗的协同治疗,相关成果以“Self-accelerating H2O2-responsive plasmonic nanovesicles for synergistic chemo/starving therapy of tumors”为题,发表在生物医学杂志Theranostics上。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囊泡结合了有机材料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无机材料独特的光学、电、磁学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近年来在癌症诊断、治疗及成像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具有可调节近红外吸收的金纳米囊泡通过基于光的成像(光热/光声成像)或治疗(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光控释药)模态,对肿瘤实现了良好的诊疗效果。然而,由于近红外光的穿透深度依然有限,以往报道的金纳米囊泡对处于深层组织的肿瘤的治疗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过氧化氢是细胞内众多代谢途径的副产物,主要产生于线粒体。癌细胞内的线粒体功能紊乱,在癌细胞快速增殖的过程中会持续产生大量过氧化氢。针对这一特性,朱维平与复旦大学聂志鸿教授团队合作,设计并制备了过氧化氢刺激响应型金纳米囊泡TG-GV,同时包裹乏氧前药替拉扎明(TPZ)以及葡萄糖氧化酶(GOx),实现肿瘤部位特异性释药。
在肿瘤部位高浓度过氧化氢的氧化作用下,囊泡TG-GV表面两亲聚合物中的疏水片段转为亲水态,使囊泡发生崩解,释放TPZ及GOx。其中GOx可氧化肿瘤部位的葡萄糖,产生饥饿效应,同时消耗大量氧气,加剧肿瘤的乏氧状态,激活乏氧前药TPZ变为毒性自由基,杀伤癌细胞。GOx在氧化葡萄糖的过程中产生大量过氧化氢,进一步刺激囊泡释放更多药物,从而产生“自加速”的药物释放效果。该囊泡在植有4T1移植瘤的活体小鼠体内表现了良好的抑瘤效果,肿瘤生长抑制率高达87.2%。经验证,化疗和饥饿治疗产生了协同治疗的效果。
该研究突破了以往金纳米囊泡仅限于光控治疗的局限,巧妙利用肿瘤微环境的特性,设计了内源性刺激响应的载药金纳米囊泡,拓宽了金纳米囊泡的应用场景,为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囊泡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研究工作主要由博士生唐尧、硕士生计越佳等完成,并得到了钱旭红院士和徐玉芳教授的悉心指导。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资金的支持,华东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是基层党组织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过程中需要破除的“老大难”问题。药学院药物化工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在学校和药学院党委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思想引领与实践育人融合、科技创新与服务国家融合,在支部书记程家高的带领下,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药学院药物化工研究所教工党支部现有党员17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以一线教学、科研教师为主体(17人拥有博士学位),包括多位高层次人才,他们在立德树人、学科发展和服务“三农”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对自身的要求。药学院药物化工研究所教工党支部立足实际,紧扣“党建育人融合、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三会一课”为抓手,夯实“两学一做”基础,积极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培养人才、创新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
注重学习,强化引领,药学院药物化工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在夯实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注重思想引领与实践育人融合,积极参与研究生党建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始终怀揣服务“三农”的专业初心,树立“守护大地丰收”的理想信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并安排教工党员带领药学院药物化工所研究生党支部连续多年赴云南、贵州、广西等西部偏远地区,开展绿色农业相关科技支农服务。其中,聚焦农村用药情况调研、探索优化用药方案的“药心农新”社会实践项目,先后获评2018年、2019年上海市“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一等奖和专项赛“十大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