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全国法治干部培训基地、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举行
为打破院校壁垒,加强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7月17日下午,我校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全国法治干部培训基地、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举行。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安凤德,党组成员、副院长张美欣、辛尚民,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经纬,党组成员、副院长薛强,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次仁卓嘎,我校党委书记胡明,校长马怀德,副校长冯世勇,党委副书记高浣月,副校长时建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常保国,副校长李秀云出席签约仪式。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相关部门负责人、我校各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仪式。签约仪式由张美欣主持。
我校一行首先参观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VR电子诉讼大厅及我校在该院设置的“中国政法大学志愿岗”。三中院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集合了智慧服务、智慧审判、智慧诉讼、智慧管理,实现起诉、调解、立案、送达、庭审、宣判、执行可全部或部分诉讼环节的网络化办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法院系统的工作效率,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同时,法院也通过类案推送、批量案件的批处理、文书自动生成等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式实现简案快审、同案同判,全面提高审判质效。
座谈会上,安凤德对我校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多年来我校对北京法院的审判事业和法院发展,尤其是对三中院的各项工作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安凤德介绍了近年来三中院在审判执行、党建队建、司法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表示此次中国政法大学与三中院签署战略协议,必将推动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实务及理论研究的开展,以及三中院各方面工作的提升。
马怀德代表学校对三中院长期以来支持学校建设发展表示感谢,对三中院自成立以来在司法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表示,通过参观三中院新审判大楼,感受到三中院建设发展规范化、智能化、人性化突出,展现了司法改革成效,体现了司法文明理念。马怀德介绍了我校办学历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情况。他表示,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过去一年,学校把与中央国家机关、公检法司、地方人大政府合作共建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先后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应急管理部、北京市人大等单位共建6家高层次研究基地。此次与三中院深化合作,学校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为三中院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希望三中院为学校青年教师和干部挂职提供更多机会,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更多岗位,也希望三中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专业教学,把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到课堂中。
随后胡明、安凤德共同为“全国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合作基地”揭牌。马怀德、安凤德为“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揭牌。在胡明、马怀德、安凤德的见证下,冯世勇与李经纬代表各自单位签署《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中国政法大学战略合作协议》。随后双方就人才培养、法治课题研究、双向挂职、实习实践、资源共享等多项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安凤德表示,此次双方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打好了开局。围绕双向合作交流,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以双向合作交流为纽带,促进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的有效衔接。中国政法大学处于法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双方交流合作必将提升法院干警的司法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法院也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司法、实践经验的机会,为院校教师提供研究新类型案件的样本,为法学理论成果的转化论证提供实践的课堂。第二,以双向合作交流为平台,拓宽优秀法律人才的成长渠道。双向合作交流对于法院是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对于学校而言,有助于院校改变法学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帮助学校培养更多具有丰富法学理论知识和较强法务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第三,以双向合作交流为契机,不断提升法院的调研水平和司法形象。通过院校开展合作交流,不仅能够帮助法官充实法律理论知识、提高研判能力、提升调研水平,推动审判工作的不断发展,而且能使法官走上高校讲堂这个大的舞台,也是在社会上广泛宣传首都法院的审判工作和展示首都法官形象。
胡明在讲话中向三中院长期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对深入推进和落实双方战略合作表达了三份期待:一是期待在联合培养优秀法治人才上再创佳绩。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二是期待在携手争创一流事业发展上再谱新篇。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人才培养和司法改革前沿开展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双方争创一流大学和一流法院奠定基础;三是,期待在共同推进国家法治建设上再立新功。搭建起法治干部教育培训的平台和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推进国家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共同书写法律人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