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暨优秀教学案例公开课活动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宿州学院依托文学与传媒学院三个教研室暨教师党支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暨优秀教学案例公开课活动,于6月17日下午在实训楼智慧课堂A115、A117教室举行。校党委书记汪刘送,党委副书记、校长张莉,党委副书记蔡之让,党委委员、副校长李亮,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英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俊,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真,质评处处长唐爱华,教务处处长孙林华出席活动;文学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月云、院长蒋宗霞、院教学督导组及相关专业教师现场观摩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主题为筑起“承重墙”、建好“专业柱”,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筑梦人。活动分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展示两个环节,教学设计部分重点阐述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融合及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展示部分现场进行授课,具体展示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活动由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三个专业,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教学名师、教学比赛获奖选手等11名教师分两组同时进行“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涉及《古代文学》《新闻评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舆情分析与处理》等课程。各位参赛教师精心准备,从自己的专业及课程特点出发,深入挖掘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教学展示中,王绍卫解读了陶渊明思想以及桃花源记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对未来世界的设想,从而产生制度自信,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怀。李芒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原则的具体要求融入课程,结合案例,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头脑”,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明确坚持和落实党性原则,做好记者、讲好故事。严茂亮通过网络谣言的特征、产生原因和治理路径,引导大家新冠疫情下要相信政府,听党指挥,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舆论引导以提高全民对网络谣言的预防和抵制意识。王倩通过新媒体运营的九大模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关系,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传媒运行中树立正确的信息观、舆论观、新闻观、媒体观、运作观、策略观。二十分钟的课程,每位参赛教师都准确把握住了本专业的专业育人点,同时也不忘突出课程的思政魅力。各位参赛教师各展其才,展现了各自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采,充分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汪刘送在观摩后充分肯定了“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暨优秀教学案例公开课活动的开展,认为此次活动将进一步推动我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索。参赛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可进一步提炼育人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在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课程育人价值基础上,学院可制定不同课程建设价值标准、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推进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张莉指出,此次活动前期准备充分,教师授课功底扎实,课堂效果显著。张莉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赛教师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思想认识,并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锤炼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有机融合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努力将课程中的核心价值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更多学生,教好书、育好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本次“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暨优秀教学案例公开课活动,明确了我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方向,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全校开花结果,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