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大“以购代捐”再助喜德脱贫攻坚
6月5日上午10时,在老师们的翘首期盼中,两辆满载4万余斤甜瓜的货运卡车历经7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西华师大华凤校区滨江路,送到老师们手中。这是我校“以购代捐”助力喜德县脱贫攻坚的又一暖心行动。
“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是上级部门倡导的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产品与服务,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对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意义。我校积极响应,先后于2019年6月、10月和2020年1月组织开展了果蔬认购活动,帮助喜德县村民卖出甜瓜4万余斤、葡萄两万余斤,帮助雷波县村民卖出两万余斤脐橙等。
今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为了精准扶贫再发力,助推喜德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巩固扶贫成果,我校再次从喜德县购买了这批甜瓜,包括博洋8号、博洋9号、羊角蜜等瓜果共计4万余斤,为喜德县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为学校老师们送上端午节慰问。
“喜德甜瓜绿色健康、生态环保,很甜很新鲜,大人小孩都特别爱吃。”“甜瓜的品种也很丰富,扫扫包装里的二维码,我们自己还想购买,也为精准扶贫做点贡献吧!”老师们在学校QQ群中纷纷留言议论。
校扶贫办主任赵国强、校工会常务副主席肖红表示,2018年以来,我校开始了“消费扶贫,以购代捐”活动,通过采购教职工慰问品、学生食堂生活用品、建立农村土特产微信消费群等多种方式,引导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事业,推动学校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种新型扶贫模式也进一步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动力,着力提升了我校脱贫攻坚帮扶质量。今后学校会继续带领教职工开展“消费扶贫,以购代捐”活动,为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师大力量。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发轫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东北大学。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在川北有识之士倡议及川北三十六县十盐场支持下,依托东北大学的川籍师生在三台原校址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共同组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1952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等高校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校一分为二,留在南充的部分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南充师范学院,1989年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2003年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经过70余年的发展,学校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育人理念,“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和“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成功入选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首批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是四川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确定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和四川省重要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基地、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是全国首个被授牌“四川省优秀大学生选调基地”的省属高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
学校学科优势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现有78个本科专业,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生态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天文学、中国史等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生态学与生态治理学科领域、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学科群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入选四川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唯一省属高校。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南充市重点实验室5个;拥有省级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3个。建有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西南分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熊猫主食竹保育示范基地等9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川北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及川东北航空模型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拥有四川省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生态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等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