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交易服务中心
咨询热线:18973889360 微信号:18973889360
首页 > 工程师资讯 > 上海电力大学毕业证样本 > 正文

上海电力大学毕业证样本
   来源:创新教育分类信息网   URL:www.baifenbai2018.com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

上海电力学院 拷贝.jpg

 

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上海电力大学、获批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领衔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绩喜人,办学综合实力大幅增强。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群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记得牢使命的上电人。他们或筑梦三尺讲台,或勇攀科研高峰,或埋首绘就蓝图,或绽放青春风采。他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他们不辞辛劳不计得失,立足岗位铸魂育人;他们是最美上电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校建校68周年,适逢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学校特别推出“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弘扬上电精神,传递上电力量,以此激励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先进典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广大上电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中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献礼新中国70华诞。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十六】


把责任扛起来,把爱播撒出去

能机学院2017014班团支书、藏族男孩谢天培,是一名预备党员。这个寒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疾病预防中心,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在这里为小金县的疫情防控工作志愿服务。

早在12年前,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他就感受过党和国家的温暖,得到过无数志愿者的爱心帮助。“那时候我就想着,等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帮助他人,回报国家。”这个冬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逐日上涨的确诊、疑似病例数字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当四川省启动一级响应时,谢天培的家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也自发启动了一级响应,当时小金县已经有了确诊的病例,情况严峻。谢天培说:“我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大山养育了我,我也要回报大山。”他毅然决然地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中心每天要收集各种数据,还要督查和轮值,谢天培是唯一一个非医护人员且非医学专业的志愿者。他把自己当成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每天七点起床,谢天培步行半小时到小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一天的工作。小金县设有20多个乡、几十个村的防疫卡点,他挨个送过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宣传资料,教大家“七步洗手法”;去过县城人流密集处收集体温表、督查商家;检查过小金县水源地的消毒防疫情况;坐过120救护车,扛过医疗器材;也在小金人民医院、小金中藏医院、小金保健站之间奔波忙碌过。他经常忙得忘记吃饭,忘了自己已经工作了多长时间。

小金县地处高原地区,下雪之后温度很低,条件也比较简陋,但精神和身体的疲惫从未让谢天培想过放弃。他说:“国有大事,总要有人站在前面,扛起责任,这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

谢天培用行动书写“责任”,用行动传递正能量,用行动播撒爱心。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十五】


爱学生,爱人民,是为人师者的责任和情怀

审计处陈雅欣老师是湖北黄冈人。黄冈,是此次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天攀升的数据,牵动着国人的心。这时候,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响应政府号召,居家隔离防疫。这时候,为了保证城市运转、人民生活和防疫效果,也总有很多人服从安排或主动请缨,顾不上个人安危,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各个岗位上。

陈雅欣的父母亲人便是如此,在不同岗位为防疫抗“疫”贡献力量。父亲是一名公安干警,母亲是一名共产党员,自疫情爆发以来,始终驻守一线。陈雅欣也主动加入小区临时党支部,为小区居民采购生活物资并送货上门。手机总有信息提醒声“叮当”响起,这是居民们的采购需求:东家缺米、西家缺油,还有各种蔬菜及生活日用品……分门别类统计好采购信息,陈雅欣就要和其他志愿者出发去超市、去菜场,按照清单一样样采购齐全;物资运回小区后,再按各家各户整理好,最后送货上门;日复一日。

“说起来,这份工作很简单,除了我,还有更多人在更重要更危险的岗位勇往直前、共克疫情。与他们相比,我所做的根本不值一提。”说起她的志愿工作,陈雅欣只是简简单单几句话概括,但是总是谈起全国人民对湖北的支援。一批批医护人员、一批批医疗和生活物资前赴后继抵达湖北,她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有全国人民的无私帮助,湖北一定能够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黄冈保卫战,夺取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而我作为身处疫区的本地人,一名国家培养多年的年轻党员,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理应为家乡防疫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十四】


高速道口抗“疫”战线上最靓的“仔”

2月5日的夜晚,一篇名为“寒风中最美的逆行者!金山需要你”的公众号文章吸引了电信学院2019级学生陈学勤的注意。春节假期过后,随着大批人员返回上海,高速道口排查的压力陡增,急需大量志愿者以八小时为一班次,进行二十四小时工作摸排。在家多日的陈学勤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服务队。在2月7日,她如愿加入到了亭枫S36高速道口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中。

志愿者们的主要工作是引导驾驶员以及车上每一位乘客完成一份入沪身份登记。在穿戴好全套防护服以及口罩护目镜后,陈学勤就与其他志愿者们一起开始了工作。在凌冽的寒风中,他们穿梭在一辆又一辆车辆间,耐心地与不同人员沟通。

由于许多务工人员无法准确快速地填写信息,以及医护工作者要对每一个过路人进行体温检测和身份核查,在本应该快速通过的高速道口上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因此不少人有些抱怨,对志愿者的工作也不甚理解。面对诸多质疑与恶劣的环境,她并没有退缩,迎难而上,以友好的语气与他人沟通,因为她知道,只有守好入沪口,才能保证每一位在沪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为这群在寒风中逆行的青年志愿者点赞!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十三】


用技能助力疫情防控

家居青海省海东市洪水镇高家湾村韩立婷是自动化工程学院2019033班学生。

疫情当前,韩立婷的妈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天都在疫情防控点值班坚守,韩立婷也很想像妈妈一样为村里防控疫情做一些事情,但又不知该做些什么。后来从妈妈口中得知村里疫情防控数据录入电脑有困难,韩立婷马上想到可用自己所学知识协助疫情防控工作。当日下午,她就带着电脑去办事地点帮助录入疫情数据。韩立婷主要负责将进出人员的体温数据进行核实并整理录入电脑,上报给上一级部门。

记得上岗第一天,她就工作到了晚上十一点,一双手都有点僵硬了,可她一点也不觉得累,心里只想早点把数据整理好,为村里疫情防控减轻负担。“数据整理上报关系到上级对村里疫情防控工作的了解和下一步工作的指示,录入真实有效的数据是对他人安全,社会安全的负责。”韩立婷说。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虽然不能像医务人员那样走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但是能够用自己所学知识为村里,为社会疫情防控做一点事情,也很有意义,正所谓‘学其所用,用其所学。’”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十二】


青年守基层,唱响抗击疫情的青春强音

村居防疫“最后一公里”是贯彻确保疫情防控深入基层、严在基层要求的关键。外国语学院各地青年学子在所在地居(村)委会的领导下,规范有序地投入了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在村居一线唱响了抗击疫情的青春强音。

面对疫情,共青团员“疫”不容辞。2018级英语专业学生樊润青说到,“与其在家每天看新闻揪心,不如走到社区一线。”她主动参与到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出台的“四色出入证管理法”执行中,对所有进出小区的车辆和人员做好实名登记,与楼栋组长将出入证和《防范新型肺炎48字守则》发放到居民手中。

“异地返京需登记,切莫侥存小心理。积极配合体温测,一切病患不放过。”这是北京市双榆树西里社区反复播报的宣传话语。2019级日语专业学生庄智炜加入了该小区的防疫防控志愿先锋岗,对进出人员逐一进行手腕式电子体温测量,他耐心劝说极少数不配合的年长者,助力繁重的街道防疫工作。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十一】


万众一心 迎战疫情

王凯鑫同学是数理学院2017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时刻关注并不停劝告亲戚朋友尽量减少外出,做好个人防护,还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口罩,为疫情防控尽绵薄之力。

得知相关部门招募应急防控志愿者,王凯鑫和父亲即刻报名,在杭州萧山新湾街道共裕村疫情防控一线参与志愿服务。他在主干道执勤,负责登记进出人员身份信息、询问进村事由,同时向村民发放疫情防护宣传单。

起初有村民嫌登记检查太麻烦,不愿意配合工作,王凯鑫耐心解释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取得村民理解。随着疫情宣传工作不断深入,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检查力度不断加强,村民们也逐渐理解了这项工作,积极配合并减少了出行。“疫情当前,我们每个普通人能做的其实很有限,但只要人人尽一份力、发一分光,做好能做的事情,发好能发的声音,就是在为打赢这场阻击战积蓄力量!”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十】


省道口职守,风雨中抗“疫”

冯宇皓是国际交流学院2019级学生,家住江苏南通。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社会各界及海内外华侨纷纷募款援助,他身为医生的父亲也始终在一线坚守,冯宇皓热切地希望自己也能为疫情防控做出一点贡献。

2月11日,他随同样是医务工作者的母亲,一起参加了由当地医院组织的志愿活动,在省道225新店道口值守。

天还未亮,冯宇皓就赶到现场。在医务工作者的帮助下,他穿上了白色的防护服,戴上两层手套,整个人全副武装,开始为来往车辆中的人员检测体温。从上午7点到下午4点,除了午饭时间,他几乎不曾休息。天空飘着冰冷的细雨,为了检测数据准确,他要不停地擦去体温计显示屏上的雨滴。当车辆行驶过来,停稳开窗后,他都会对司乘人员报以微笑和问候。“工作虽然辛苦,但没有人抱怨或发牢骚,大家都尽职尽责,这本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并且必须做得更好。”

冯宇皓说参与道口志愿工作让他收获颇多,他体会到了奋斗一线抗击疫情工作者的辛劳与伟大,为自己也能在这个战场上跟着英勇的战“疫”者们一同作战而自豪!“相信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下,疫情终将被战胜。”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九】


和医护人员同行 冲锋在防疫一线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张晓云是当地卫生院的一名防疫志愿者,参与当地乡镇对武汉返乡人员的信息排查工作。该项工作推进有难度,还有一定危险性。“心里多少有些担忧,但是想到在前线奋力救治病人的医护人员,我们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跟着医护人员,身穿隔离衣、一次性手术衣,戴着口罩护目镜深入卫生院覆盖的七个村子,对十余位武汉返乡人员及其家人情况仔细排查。这样的装束总是引得群众侧目,他们一方面耐心解释缘由舒缓群众情绪,一方面寻求村民或驻村乡医的帮助准确找到武汉返乡人员的家。到达排查点后,还要再做一番耐心细致地解释,仔细了解他们的返乡时间、目前身体状况、预计返回武汉时间,记录好体温信息,并将体温表、医用口罩、告知书等悉数送上,仔细嘱托春节期间不要拜访亲友,自我隔离14天……“医护人员更辛苦,他们每天都要登门两次监测被隔离人员身体状态。”

此外,她还报名参加“至善V-FUN青年‘抗击疫情网络宣传’专项志愿者行动”,成为一名“防疫知识传播员”;当父亲的单位组织为武汉抗疫捐献爱心时,她积极参加捐助活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八】


在花桥收费站口为“疫情防控”出点力

电气工程学院大一学生朱欣怡,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现而搁置了旅行。1月29日,正在家里“蜗居”着不敢出门的朱欣怡收到妈妈发来的“上海普陀区团区委发布的普陀青年志愿者招募令”的微信。依据招募帖的要求:“年龄18周岁以上、身体健康;近两周没有进出湖北地区,没有亲密接触进出湖北地区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上海嘉定高速路闸口的人流引导、秩序维护、体温测量等工作”。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朱欣怡立刻报名参加了这支特殊的“防疫”志愿者队伍。

“这些天看到疫情相关的消息,总在想除‘在家就是做贡献’以外,再做点什么,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朱欣怡幽默地说。“疫情期间总是看到那些医护人员冲在最一线,现在自己也能为防控疫情出点力,感觉挺值得!”

1月31日,朱欣怡首次“上岗”到嘉定区花桥收费站,她主要负责给来沪车辆上的所有人员测量体温并且引导车辆,同时还要对车辆上的来沪人员进行“是否来自湖北、有无与湖北人员的密切接触史”等的问询调查,如果遇到有人体温高于37.3还需带到指定地点进行复检。

为了让朱欣怡更好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朱爸爸每天开车送她去普陀区的集合地点,朱妈妈每天在她出门前都会叮嘱“口罩戴好”“培训认真听”“饭要按时吃”……父母温暖的爱意一直伴随着她的“防疫志愿路”。

作为零零后的朱欣怡,2020年春节后刚满19岁,但是在疫情面前没有年龄之分,在“防疫”道路上也没有年龄之分。在“防疫”志愿服务的“前线”,有严寒、有大风,有每天逾万的通过车辆,为确保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快速有效进行,朱欣怡与同伴们每天几乎需要6个多小时不吃不喝不离岗。“守好车辆进出这道关,就能为阻击疫情蔓延多加一道关。”朱欣怡说,“尽管在执行志愿服务工作时会有疲惫,但每当看到车主为我们这些志愿者竖起大拇指‘点赞’‘道谢’时,我感觉特别温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疫情虽阻隔了你我相见,但阻隔不了爱,阻隔不了全国民众“防疫防控”的决心。此时,突然想起来前几日英国BBC的一则报道:国际社会一个共同的默认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幸亏发生在中国”,因为只有中国才敢也能牺牲个人的选择自由,以最大程度的控制疫情。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七】


“我的名字叫‘共产党员’”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疫情防控一线有这样一位姑娘,她报名参加人民医院志愿者工作,被问及姓名时笑着说:“我叫‘共产党员’”。她就是计算机学院16级白芸菲同学。

在人民医院,她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监测进出医院人员体温,发现体温异常及时汇报和送诊;督促来往人员佩戴口罩;登记车辆信息等。医院里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风险也大。但她毫不退缩,每天上岗前做好个人防护,在岗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我们首先要响应号召,做好个人防护,不给政府添麻烦,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防控工作。”医院缺少防护物资,她二话不说将自己家的口罩捐出部分,协助整理登记捐赠物资,及时将防护用品发到医护人员手中。不一样的战场,有不一样的责任和担当,但对共产党员来说,初心和使命是永恒不变的,白芸菲说:“医护人员是这场战‘疫’中最伟大的英雄,我们要尽可能做好后勤保障,让他们安心投入战斗。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担当。”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六】


志愿服务勇抗“疫”,云端教学不停歇

王涛是环化学院的一名思政辅导员,家在甘肃省陇西县。新冠疫情的肆虐,也波及到他的家乡。他一方面按照学校和学院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学生信息统计、防疫指导、心理疏导等防疫抗“疫”工作,另一方面毅然报名,请缨奋战村镇抗“疫”一线。

西北的冬天,寒风凌冽,晨间更甚。2月10日,是王涛上岗的第一天,站在空旷的防控站点,寒冷令志愿者们打起寒颤。他们没有退缩,也没有怨言,看到行人或车辆路过,大家吹一吹冻得发僵的手,熟练地查体温、登信息,劝阻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管辖区。遇到居民外出溜达,王涛便耐心地向大伙科普防疫知识,劝阻大家不要扎堆聊天散步。

此外,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帮助隔离居民购买生活用品。中午时分,他和乡镇干部分批次入户询问当天所需食材,汇总后统一采购。志愿服务队实施隔天轮休制,但当他得知入户消毒任务繁重,又申请加入消毒团队,如此,他便要连续上岗。消毒时,他负重50斤的消毒器,用掉两箱消毒水,对32户居民房前屋后彻底消毒,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卫生安全。

“我服务的时间不长,也着实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艰辛,更加敬佩坚守在武汉以及坚持在全国各地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他认为作为一名思政辅导员,言传身教甚为重要,“唯有身体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更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学校组织“学生心理防疫团队”的第一天,王涛就申请加入,他毕业于社会工作专业,“心理疏导是我的专业能力之一,这时候必须主动发挥作用”,他积极参与心理团队线上会议,讨论疫情期间心理援助和心理问题筛选的方法,在防疫工作中帮助需求者解决心理问题。

他认真落实线上教学准备工作,将各项工作要求及时准确的传达到所带的249名2019级本科生。为了线上教学顺利开展,他组建了12个微信和qq群,他本人和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了相应的课程群。他是群里的“助理员、观察员、疏导员、督导员”,每天关注学生动态和意见建议,及时汇报给学院。

他主动关心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在重点疫区和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一个个打电话了解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和学校的各项政策宣讲,确保在线教学不漏掉一个同学。为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假期,他还向同学们推荐学习书籍和平台。本学期,王涛除担任辅导员外,还要承担2019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形势与政策》两门课程的带教任务,面对学生工作与线上教学的各项事宜,他始终保持着那份热情与敬业。

“我们相信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华民族。中国加油!湖北加油!武汉加油!让我们在草长莺飞时,相聚电院!”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五】


做一名主流价值观的优秀传播者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巩军伟

记者 赵铮

他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工程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道德与法治有着专业独到的见解。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大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

他曾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司法职业化与司法大众化》、《中国语境下的司法能动主义》、《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与道德治理》等多篇颇有深度的学术论文,为中国道德和法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多年扎根在教育一线,其所授之课精彩生动,深受学生欢迎,多次在学校和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曾荣获校“优秀主讲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巩军伟。法学专业出身的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外表憨厚、性格随和。让能机学院2018级喻颢睿同学印象深刻的是,“巩老师常常提起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作为祖国的后备力量,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这句话,做一名德法兼修大学生。”

案例选取契合热点、突出侧重,弘扬社会正能量

谈到思政课程,荣获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6年学校“第一期教学督导听课评价优秀等级教师”、并在2018年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中课堂教学得到评估专家点名表扬的巩军伟颇有心得。他主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注重打通章节内容,设置“理想与法”、“道德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每个专题又分几个题目,提前布置学生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做成课件互动交流。

在案例选取上,依托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巩军伟从生效的判决着手,注重从负能量到正能量的转换引导,让学生看到党和国家法治建设的进步、为维护社会正义做的努力;同时他让学生结合案例,提出自己的疑问,他针对疑问,做好释疑解惑和评价主导,从而使学生从案例中学会懂法、知法、守法。

巩军伟还会根据不同专业特色选取案例,这样针对不同的受众学生,授课内容各有侧重。针对工程类专业学生,他侧重工程法律法规;针对卓越工程师班学生,他侧重安全生产法、招标投标法等;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他侧重网络安全法;针对外语专业学生,他侧重著作权法;针对经管学生,他侧重公司法,如此等等。正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焦凤梅所言,巩军伟老师特别敬业,总是将新的文件精神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去,有时尚性、趣味性、理论性,更有实效性。

宣法普法,推进学校法治精神建设

当下,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深入推进将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人民大众,提高人民大众的法治素养。巩军伟一直有搞一个系列普法教育的想法,包括参观浦东新区拘留所、开展宪法周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比赛、举办法律电影节等等,旨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学校师生的法律意识。

这些构想已部分实现。他带领班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参观浦东新区拘留所、开展宪法周活动;为学校第七期预备党员培训班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法治素养的提升”专题讲座;为能机学院、经管学院和环化学院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作法治教育党课专题讲座;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现场展示环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思政教工党支部 “尊崇宪法权威 弘扬宪法精神”主题支部活动上作2018年宪法修正案的专题讲座。

此外,他还先后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法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多项校级精品课程和市级精品课程建设;主持并通过验收校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性教学研究》教改项目;主持学院《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教改项目,通过项目深化对宣法普法的有效性认知。

担任校工会委员和校工会法律顾问的他积极参与校工会教职工社团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工会招投标管理办法、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和制度的修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法律性的意见和建议。2018年提出的“关于在上海电力学院成立法律事务中心”提案被校工会立案。

做好社区政工师,提升思政课教师服务社会的影响力

去年7月25日,“大家微讲堂·社区政工师”第五讲“主流价值观大片的新时代”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报告厅举行。作为主讲人的巩军伟以“主流价值观大片的新时代”为主题,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近年来超高人气的《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三部大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释了何为主流价值观,分析了主流价值观电影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他还对弹幕网和现场观众提出的“如何在社区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作了解答与交流。

此外,他还为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华师大附小等单位义务宣法普法,让我校思政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和园区,践行学校“爱国、勤学、务实、奋进”的校训,提升了思政课教师服务社会的影响力。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四】


严师重道深惟本 使得群才得长育

——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里有个“严老吴”

“老吴,我退学了,手续已经办完了”2015级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曾均,拨开围在吴炳晖老师身边的一群学生,径直走到她身边,迫不及待的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原来这位曾同学是因为上了吴老师的机械制图课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制图,但他所学的自动化专业与制图关联不大,所以他决定退学,再重新参加一次高考,选择和制图最为紧密的专业。这位再战高考的同学最终如愿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的飞行机械设计专业,他在给吴老师的报喜电话中说:“老吴,我终于可以天天和制图打交道了!”

师友相从气义同 亦师亦友亦“老吴”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良师益友,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都有这样一个认知:“大学和高中是不一样的,大学老师只会在上课时见到,一切学习靠自觉,老师不会一直盯。”但是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一进校,就会认识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即学生们口中的“老吴”——吴炳晖老师,其实“老吴”仅仅是她众多绰号中的一个,“吴妈、吴爸、炳晖姐……”这些都是指学生们口中的吴炳晖老师。在她的课上,学生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学习机械制图,必须要认真、细心,我布置的作业必须要按时完成,不认真的我挨个找你!”按吴老师的话说,“课堂必须有规矩,无规矩,不方圆。”正因如此,“严老吴”的“名声”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学生都很怕见她。

但用不了多久,又会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很多学生,从刚上大一时的害怕见老吴,会转变为到大二爱“跟”着老吴,大三、大四爱“黏”着老吴。有一位经常被老吴“揪”到办公室写作业的陈同学说:被“揪”得时间长了,反而喜欢来老吴办公室写作业了。对于这些“调皮”的学生,吴老师会和他们“单线”联系,建立专门微信群——“四个小坏蛋和一个老妈子”进行管理,每天要抓他们的出勤、作业、答疑等、帮他们制定学习计划……

在能机楼A222吴老师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她耐心地给一拨拨同学们或在一遍遍地讲解习题、批改作业,或在认真地聆听这些初入大学的“孩子们”的困扰和心事,或用风趣幽默的方式开解着那些失恋的、不爱上课、或和家长没法沟通的学生们。对一些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她会尽自己的关系,帮他们找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机会。“我帮他们找一些如乐高编程,三维建模或制图员这样的兼职,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困难,又能巩固专业知识。”

随着“严老吴”事迹的不断增多,很多学生都开始这样“宣称”:“我不爱机械制图,但我爱老吴”。曾受到过吴老师帮助的学生万庆说,“我觉得她既像严父,又像慈母。大学四年,没有她的帮助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我。”

但使众生皆得所,不辞羸病半染霜

熟悉吴老师的人,都知道她身体并不好,经常跑医院、化验、吃药、理疗,但老吴却很乐观。用她的话说,“我现在全身上下就剩一张‘嘴’是好的了,但只要一上讲台,见到学生,劲就来了”。不需要坐班的她,经常是上午从医院出来,下午就来到学校,不是在讲台上,就是在办公室备课、答疑,或是在工程训练中心指导学生们搞创新、搞发明、备比赛。

在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里有一间屋子,那是她为学生争取来的一个实践场地,吴老师会自筹经费给学生买一些小设备,供他们拆画图、在线设计用。同时,她会为学生开创一些横向项目,来增强他们设计、加工、调试等专业实践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能力,她在平时的管理中引入竞争和梯度机制: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实施“大鱼管小鱼,小鱼管虾米”方法,让各组别之间开展创新竞赛,她做“大管家”,对小组实施指导和监督,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在竞争中学会了自我管理。

对一些有兴趣参加各类竞赛的同学,她用不断增加答疑时间的方法来加强辅导。“无论参加什么大赛,都是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平时创新意识的积累。”为了让学生得到成长,一直以来,吴老师始终致力于过程化教学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并在过程化教学中强化结构型设计的训练。在她的指导下,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极大激活,为参加更高级别赛事打下了坚实基础。有一年,吴老师去北京开会,碰到了已经在华北电力大学上研究生的学生尤天伢,他自豪的对吴老师说“老吴,我敢保证我的画图是我同届新生里最强的,这真是益于上学那时您辅导我参加过那么多制图方面的比赛。”

吴老师也会经常带学生外出开会,以此来开他们的眼界和视域。“我希望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技能和能力。”有时跟一些企业合作时,第一次谈合同,吴老师都会专门让学生代表她去谈判。“真别说,他们谈的还是很不错的。”吴老师认为,对学生来说,要想挖掘他们的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敢于放手。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自己在上面表演和展示。”

四度春风化绸缪,粉笔无言写春秋

很多人都认为,大学老师最舒坦,有寒暑假。但这些假期对吴炳晖老师来说,则意味着要顶着上海接近40度的高温,要冒着临港刺骨的寒气,到学校继续为那些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们做指导,继续为新的教学计划伏案备筹,一切付出的背后,都是吴老师一颗希望学生更优更强更好的师心。

在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每个学期举行的“优良学风先进个人”答辩会上,当一个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打开他们的答辩PPT,很多人的获奖经历里都赫赫写着“成图技术大赛个人、团体一等奖”、“高教杯制图大赛个人、团体一等奖……”,在这些奖项的背后,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用心守护着每一个学生的科创梦想的“老吴”。

对于吴老师这样已经教了20多年书的“老”教师来说,上课对她来说是驾轻就熟了。很多人也许会认为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可以不用备课了,对此吴老师很严肃地说“这是原则,只要上讲台,课是必须备的,但我备的不仅是课,更‘备’的是学生。”带的班级不同,针对的学生自然不同,即使带同样的班,每个学生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要备不同的授课方式,如给机电学生和机械学院学生上课,就会有极大不同,两个专业侧重点不同,学科基础也不同,给机电学生上课,就需要多备些例子型的课程,这样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制图。”

这就是为教学、为学生殚精竭虑的吴炳晖老师,这就是连续多年获得“最美教师”称号的吴炳晖老师,这就是学生心目中最美的“严老吴”。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三】


“我乐享工作,因为它已融入我的生活”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主任高波

短发平头圆脸戴副眼镜,背个双肩包在校园里疾走,打招呼时洪亮的声音和真诚的笑容,成了我印象里的高波老师。

上海市首届教育系统“教学新星”(是所有获奖者中唯一的思政课教师),上海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先进个人奖,多次学校优秀教师、优秀主讲教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耀眼的成绩,成就了传说中的高波老师。

访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工小家展开,古色古香的桌椅配上精美雅致的茶具,传统文化味道甚浓。不经意间,记者谈到正在读易中天中华史里的《魏晋风度》,高波的眼睛倏地一亮,身体前倾,说道“我每天通过手机软件都在听易中天的中华史,感觉妙语连珠、新颖脱俗、兴致盎然。”转念一想,眼前的高波不正如传统文化里的“士”吗?既融于时局又独立品格、既爱国热忱又理性认知,在“出”“入”间彰显从容,正襟而坐却不古板世故、幽默谈笑却不油腻圆滑,“我在家都是同时打开两台电视,收听收看不同的频道。”

高波除了“形势与政策”课外,还主讲“当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有着20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分析当前大国关系、反恐形势、中国外交形势、中国安全形势等主题。他对于时事热点的敏感和视角成为他搜集资料、整理素材、教授观点的重要支撑。

高波随手打开自己的手机页面,让记者浏览了一下他经常关注的APP,多是与时事新闻有关的,他说,他在看到自己认为可以作为上课教学素材的新闻线索时,就立即用一个微信号发给自己另外一个微信号存储起来,以便备课之需。

他还告诉记者,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上海新闻广播电台听新闻,晚上下班回家打开两台电视,一般是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七点看新闻联播、七点半看今日亚洲、八点半海峡两岸以及后面的今日关注等等。就是让每天国内外大事热点资讯时刻环绕着,一旦听到、看到感觉可以成为教授的素材,就立即下载记录整理下来。

这种随时随地搜集素材的生活习惯已延续了20多年。早些年,还没有现在便捷的手机存储设备,他就自己买录音机录、再刻成光盘,经年累月,搜集的资料硬盘容量已超过10T。家里面搜集整理的报刊资料堆积如山,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这些镌刻着时光和年华的资料成为高波舍不得丢弃的“精神档案”。

“高波的课一定要上,高波的课一定要听”

这是记者在走访中听到马院其他教师还有上过高波课的学生表达的相同意思。除了精心搜集资料外,高波的备课和授课也与时俱进,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他告诉记者,要上好课就要在准备素材的时候学会换位思考,考虑学生是不是关心和感兴趣这个事件,对于素材的选取要有的放矢,将权威的和经典的大政方针和时事案例融入到所讲的内容中去,吸引学生产生共鸣。

他在教学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上课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深入浅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及时调整教案;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做到以理服人,他收集了大量的材料、案例,使原本很枯燥的理论变得活泼有趣、有血有肉。从他嘴巴里经常能冒出来一些新鲜词汇:“神马”“浮云”“郁闷”“纠结”“你OUT了”;他的PPT经常使用诸如“咆哮体”等等最新颖的格式……在校园里, 90后、00后的大学生们只要上了他的一堂课,无不喜爱上这个讲课充满激情、声音抑扬顿挫、汗湿衣襟的“时髦帅哥”,喜爱上他所教授的课程。他的课堂出勤率极高,几乎每堂课都是百分之百。

他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只有真懂、真信、真教,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真懂”,就是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善于把握大学生思想的脉搏,用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真信”,就是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相信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只有教师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教”,就是要理直气壮、充满激情地讲述马克思主义原理,又要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

坐班答疑时,他的门前排着长队

他教好书,还自觉育好人。他关心学生们的成长,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他与学生坦诚交流,解疑释惑,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树立信心;帮他们分析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那时还在学海路校区,高波坐班答疑时排着的长队成为师生中口口相传的“佳话”。在课后、在平时,高波更是用真诚平等的心与学生广交朋友,许多学生都很喜欢他,尊敬他、甚至视他为偶像。

学生排队来答疑,不仅仅是书本的理论困惑,更有生活中的现实迷茫。有学生家住绍兴,想骑车回学校遭到父母反对,烦躁时来求助高波;有学生干部想在学代会上提出校园全面禁烟议案,对于如何构建议案来求助高波;有女同学与重男轻女思想作祟的父母相处不好来求助于高波……

正如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高波正是怀着一颗爱心走进大学生的生活,怀着真情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把教师的角色内涵扩展到“朋友”和“家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成了大学生们的最爱,被90后、00后的孩子视为人生导师,亲切称呼为“我们的波波老师”“波哥”。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二】


陈策沾:一位老电力发明家的家国情怀

国庆前夕,我校数位教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纪念章,这是上电的骄傲,也是上电人的榜样。这其中,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上电人,陈策沾老师,他的发明故事和家国情怀让人印象深刻。

啥时候都不能做忘本的事

在学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我们终于见到了陈策沾老师。虽年已近耄耋,但精神矍铄,蛮有一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劲头。在与陈老的谈聊间,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谢国家培育我,任何时候人都不能忘本。”作为长在红旗下,沐于改革里的新一代,尽管从小就耳濡目染于家国情怀洋溢的环境中,但此刻我还是被这位耄耋老人朴素而坚定的家国情怀深深震撼了。

提起陈策沾老师“辉煌”的经历,用一句时下流行语——相当“硬核”,言谈中,虽然陈老一直对他那段丰厚履历“讳莫如深”,但终因那段经历的“璀璨”,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些当年的文字资料:“陈策沾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一种使触电身亡事故再也不会发生的全自动触电保护器,这项发明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获得了中、美、英、加四国专利权,他的专利转让费在当时全国每月平均工资还只有几十块钱时,就已经达到百万。”可想而知这项发明在那个年代的含金量。“当时有个外商愿出百万美元买我的专利生产许可权,但被我谢绝了。因为一旦转卖,国家就要需高价买进,这种忘本,让国家吃亏的事我不能做,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做学问需要“砖头”精神”“钉子”劲头

一九六四年从北京电力学院毕业的陈策沾成为一名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刚入职不久就被单位选派出去学习。“那时教我的老师都是国家从全国各地精选出来的电力行业专家”陈策沾说,那段时间的学习可以说是“填鸭式”的,从早上5点开始直到晚上快12点钟才能结束,老师们的积极性甚至比学生还高,总是利用晚上时间帮助学员们学习,“现在回想起来,没有国家的支持和培养,没有那段时期‘锻造’出的坚实理论基础,是决不可能有我后来的发明。”

进修归来后,陈策沾开始一头栽进几万只三极管和密密麻麻的线路中。“研制一种绝对安全的防触电保护器的想法早在我心里酝酿很久了,直到一九八三年,在有关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我才开始动手研制。”说到专利发明过程,陈老似乎不愿多谈,“成绩都属于过去了,唯一需要牢记的就是不能忘记国家的培养。”“我们现在最要紧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得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快成长。”长江后浪推前浪,对于现在的年轻老师如何进行自我提升,陈老认真的说:“先把人做踏实了,做起学问才能沉得下心,想轻而易举的去掌握深刻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股砖头精神钉子劲。用“砖头”的精神,“钉子”的干劲,一锤一锤扎实的‘钉牢’、干好教学科研工作,并不断在其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国与家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谈到陈老的家国情怀,我们不得不把时间轴回溯到1989年的4月,陈策沾带着他的“自动触电保护器”发明,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技术发明展览。当时周围人都议论纷纷:美国生活条件那么优渥,又有发明在手,陈策沾这一走肯定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5月20日,陈策沾放弃了百万美元的专利费和那张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绿卡”,登上了回国的航班。当时很多人都问起他回国的原因,陈策沾淡淡一笑:我的家和国都在这里嘛!陈老这种家国情怀,是一种自觉的、源自内心的朴素情感,去伪存真,璞然天成的,不需要标榜和拔高,更不需要学习和培养。

说起这段历史,陈老还讲述了一段令他记忆犹新的过往。他在美国参加展览会期间,乘坐地铁时,曾被人无端谩骂过,“就是在那时,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才是我们真正成为‘人’的最大保障,国家不强大,任何人的生存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我为生而是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这是多么朴素而坚定的家国情怀,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己。

在座谈会上,当畅谈上电的发展和建设时,陈策沾老师很坚定地表示:如果学校还需要我,我愿继续尽我所能为学校发展服务。



【上电故事:你是最美身边人系列报道一】


每一段发展背后,总有一群人在负重前行

——记奋战在一线的上电学科规划工作组

2019年的浦江之滨、滴水湖畔,对于这样一群人来说注定是具有别样风景的,

2019年的暑期,对于这样一群人来说注定是有不同意义的,

2019年上电的学科建设,对于这样一群人来说是最要紧之事的,

就在2019年的这个假期,这群人搭建起上电学科建设规划的垒土之基——

由约30人组成的学科规划校级工作组,以及超80人组成的8个学院工作组先后成立。工作组自7月启动以来,在副校长符杨的领率下,研究生院(学科办)、科创中心、发规处、科研处等部门精心筹谋,相关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全力配合,各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开始了一段上电学科规划的破壁之旅,谋划构造“上海电力大学能源电力学科龙”。

做好学科规划:学校高水平发展的迫切需要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命脉,也是推动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快速上升的战略发展平台,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地位。经过68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跨越发展,学校各方面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但学科整体布局、发展定位的不确定,学科建设缺少统筹规划与监管,学科方向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等现实问题,制约着学科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的继续提升,也制约着学校的高水平发展。如何化解?必须顶层设计、全局筹谋,立足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凝炼学科方向、完善学科体系、优化学科布局,实现学科建设的系统规划和统筹推进,“形势逼人,时不待我,不进则退”,符杨教授如是说。“学科发展走何路、如何走,实现什么目标”,是团队工作的主基调;“学科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布局?如何将零星分散的学科统筹起来?如何使学科建设很好地对接国家能源战略,高效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是团队要重点“敲定”的事情。

正所谓谈“敲”容易,“定”事难,工作组该如何去落实这些思路呢?

分步分工推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论证符合校情的规划指南

工作组在集全校之力的基础上,精心策划三阶段工作:第一阶段,组织学习重要国企发展战略文件,充分对接国家战略顶层谋划;第二阶段是根据各二级学院上报的学科规划初稿,进行反复研究、推敲并给出精准建议;第三阶段要研究、讨论学校学科规划,并进行多轮修改。从国家、行业、学科等素材的收集,到各学院开展学科梳理、需求分析、方向论证,形成学院(学科群)学科规划,以及最终校级规划指南“上海电力大学能源电力学科龙”的成稿,期间历经了将近20多次的研究讨论、梳理整合和多轮修改。经过一个暑期的高压攻坚战,工作组在各个学院上报的学科规划基础上,共讨论制定出了24个学科方向,初步绘制了上海电力大学能源电力学科龙身,为我校学科建设提供了决策信息、决策方略和决策依据,为学科发展敲定了初步方向。

20多次的会议,24个学科方向的制定,成堆的讨论草稿,这些简单数字背后映射的是整个团队焚膏继晷的执着付出。在工作组联络员汤乃云老师的记忆中,8月2日那次的讨论会,是整个假期讨论会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早上8点半开始,直到下午5点之后,学科规划组的成员们才陆续离开。就在离开办公楼的间隙,还能看到规划组的唐忠教授、杨秀教授、谢敬东教授、施泉生教授、李琦芬教授、刘刚教授、朱瑞副教授……,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走边讨论着问题。“那天,规划组的领导和专家们几乎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办公大楼,大家都没顾上去食堂吃午饭,直接在讨论会现场解决了。”规划组秘书说。这个暑假,对这群人来说没有休息,只有肩负的责任,尤其对规划组牵头人唐忠教授而言,责任重大,为了不影响规划工作,他带头取消了原先定好的探亲行程。当谈到工作是否辛苦时,汤乃云老师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项如此重要的工作,能参与其中,还是深感兴奋与幸福的,当然说不苦那是假的。”

采访中,我看到了一份用不同颜色水笔密密麻麻批注的学科规划修改意见手稿。汤乃云说,这份手稿是符杨副校长为相关学科规划方向所做的批改意见。看着这些“鲜活”手稿,我仿佛也和这群人一起置身到这个炎炎酷夏中那场虽然没有铠甲、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之中了。正是这些手稿见证着这群上电人在2019年曾一起工作“战斗”过;也正是这些手稿,让我们看到上电的每一段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这样一群人”的负重前行。

经过一整个暑假的集中梳理和论证,我校“学科规划发展指南”基本定稿,“上海电力大学能源电力学科龙”形态已显,“接下来,将对照指南细化24个发展方向。”工作组尚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上海海事大学毕业证样本
下一篇:上海海洋大学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