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唐钢人
在唐钢教育中心,有这样一个最“不务正业”的群体——他们长期脱离本职工作岗位,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与亲朋,扎根山区农村、为新中国最后一批贫困人口的幸福生活而奔波忙碌。他们就是唐钢教育中心驻围场县牌楼乡西岔村的扶贫工作队。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6年的2月25日,由李志生、李颖石、吴庆瑜三位同志组成的扶贫工作队第一次踏上了西岔村这片土地。翻开那天的工作队日志,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走进西岔村,满眼是被大雪覆盖的白色世界,两条黑色的冰雪车辙通向远方。在路的两边点缀着一些灰色的尖顶房、和那黑乎乎不知存在了多少岁月的、坍塌的石头墙。只有偶尔的几声狗叫,仿佛在提醒着你,她的存在。”这就是工作队要为之奋斗的西岔村,它位于河北省北部,毗邻坝上。这里气温较低,冬季长达个6个月。2015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2232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223人,贫困发生率35.3%。
面对这种情况,工作队三位同志没有被吓倒。他们发挥教育中心严谨、务实、科学的工作作风,在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基础上,与村两委班子一起提出了三十二字目标,即“村容村貌美化亮化、脱贫攻坚精准到家、集体经济杠上开花、文化扶贫欢乐农家”。经过工作队四年多的努力,西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之前西岔村没有水浇地,种地全部靠天吃饭,种植效益较低,导致很多土地撂荒。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先后共打机井9眼并全部实现水利配套,全村集中连片土地基本上实现了水利灌溉。工作队还积极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养殖牛羊致富。在积极推动产业自救的同时,工作队还大力实施了股份合作、光伏电站、扶贫就业专岗等产业就业项目,通过安排生态护林员、扶贫专岗等措施使贫困户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2019年底,西岔村建档立卡户年人均收入达到6800余元,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验收,整村脱贫退出。如今的西岔村基本实现了村内户户道路硬化、通动力电、饮水安全、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有标准化卫生室和4G网络全覆盖,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工作队更是冲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
农历正月初十,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志生就来到村里,身体力行的参与到西岔村卫生防疫工作中,积极与唐钢公司沟通,由公司定向捐赠1000只口罩和4000元防疫物资,解决了村里的燃眉之急。
工作队四年多的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早已将他们当做了自己的亲人。但老乡们不知道的是,山村巨变的背后工作队员为之付出的艰辛与痛苦。李颖石是工作队里的老大哥,他家里八十多的老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需要照顾,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头,李颖石为此心里充满了愧疚,但他却无怨无悔。吴庆瑜是队里最小的队员,家里两个孩子,大的六岁、小的只有两岁,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但吴庆瑜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扶贫的征程。这就是我们的工作队员,一群最“不务正业”的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就是扶贫路上的唐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