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Biology 在线发表我校大熊猫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3月19日,Current Biology 在线发表我校大熊猫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Panda Protection System”,该论文回答了关于大熊猫保护区对大熊猫的保护是否有用,保护区能否阻止人类活动的干扰从而促进栖息地的恢复等疑问。
Current Biology是Cell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中科院JCR 分区一区,Top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9.19。韦伟博士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张泽钧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016YFC0503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0530,31600306, 31801992)和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项目(2019HB2096001006)的资助。
张泽钧研究员带领的大熊猫科研团队,与来自美国圣迭戈动物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一起,基于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近五万个样方进行了大数据分析,构建了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优势比分析,对保护区内、外大熊猫栖息地内的人类干扰活动和生境质量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发现:近年来保护区外的周边社区开展了生态补偿和移民搬迁工程,保护区内所提供的保护减少了绝大多数人类干扰,例如森林采伐、放牧、割竹打笋、采矿、农耕、生态旅游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区内人类干扰的减少率比保护区外明显更快。相对于保护区外,保护区内具有更多的原始林、大树和竹林,这些环境要素与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及其生态功能显著相关,证明了在过去十多年中,保护区内栖息地质量比保护区外更好。研究团队将大熊猫种群动态变化趋势结合到保护效能评估中,发现保护效能好的保护区其栖息地复苏得更快,大熊猫种群也更多。研究表明,大熊猫栖息地在保护区内得到的保护要比保护区外更好,中国的自然护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着巨大作用。
该研究结果不仅回答了长期以来公众对大熊猫保护投入的质疑,证明了保护区工程建设的显著成效,而且对正在展开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