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授课,我校师生共战“疫”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师生健康与安全,按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要求,我校决定于2月24日至返校前开展网络教学。我校师生积极正视网络学习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发挥能动性,确保本学期网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2月24日,我校共有345名教师承担了324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开课率100%;学生线上学习人数20640人,占应到人数99.7%。
多方合作,网络教学顺利开展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为确保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经过我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一线教师的积极筹备,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腾讯QQ、企业微信、钉钉等齐上阵,各用其长;录播、直播,两手准备;讲课、研讨、答疑、作业,多管齐下。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务处分别制作了《(致同学)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网络学习阶段注意事项》,和《(致老师)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网络教学注意事项》,为线上教学保驾护航。
在疫情的影响下,老师们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而且完成了传统课堂的线上转化,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迈出了线上教学改革尝试的第一步。
备课前期,针对教材问题,教务处提供多种线上网络资源、图书馆专门开发的线上文献服务微信群。据初步统计,2月12日至27日,我校有698名教师从文理线上文献服务微信群获取教学资料,国内外电子图书904种(其中绝大部分是教材),提供电子书565种。
为了上好网络直播课程,教师们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转战各大教学平台,尝试各种线上教学手段,实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也提供的各种线上教学培训资源。
据了解,云端授课之前,我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授课学生信息,主动邀请学生进入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在课程网络平台上,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线上签到,掌握学生参与在线学习情况;通过线上测试,掌握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对无法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布置线上学习任务,进行专线辅导。
“备课做了充分准备,效果较佳!”“首次直播效果总体不错!”“用心安排课堂及前后时间”……教学督导们在听课评语中为老师们点赞。
教师上好思政课,云课堂里话“抗疫”
在全国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的当下,大学生群体在此次重大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中既是亲历者又是见证者,此次事件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此事件对于开展思政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教育意义,而思政课的开展对于敏锐把握大学生心态变化,不断增强学生抗疫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我校开展“课程思政”新冠疫情防控专题教学活动,以“示范引领、资料收集、全面推进”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此外,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出台“课程思政”新冠疫情防控专题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组织“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填写专题教学设计内容,聘请专家对骨干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收集整理了新冠疫情防控典型案例64个,编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课程思政”参考资料。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围绕专业学科的特点,形成有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主题和育人主线。
我校不仅在思政课程中融入抗疫案例,而且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在线上教学中,都要用好“疫情”这本最好的教材,通过课堂深化、课堂拓展开展爱国主义、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教育,上好这堂特殊而又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在育人上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例如,商学院程隽老师的《公共政策学》以新冠疫情防疫政策发展的时间脉络为主轴,融入公共安全、爱国、责任、敬业、服务等思政元素,通过疫情公布、防疫措施、防疫特殊情况的应对、技术对政策的影响四个方面穿插进行网上教学。
学生主动参与,“空中课堂”效果不空
研究生李单林觉得网课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挑战,“我感觉我比往常都更加认真和专心,除了学习知识外,也感受到家人对我学习的重视。听说我要上网课,爸爸提前找人调试了家中的网速,妈妈更是早早为我准备了早饭。”
李单林觉得,在家里上课,无形之中成了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一个学会自律的机会。
本科生袁德荣告诉记者“正式上课前十几天学校就组织了线上学习相关通知。辅导员老师正式发布各类通知、答疑,不断地从qq群、微信群、问卷调查等搜集我们的意见,教学秘书也详细讲解线上学习相关要求、细则。当时大家问题都很多,怎么选课?哪些上课平台?体育课怎么办?……老师们不厌其烦耐心解答,让我们毫无担忧。今天上课,因为老师提前告知预习内容,班里的同学都准时进行线上学习,互动良好、效果很棒,虽然是一个人在家,但通过网络教学,我与几十位同学无障碍交流,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学习体验”。
疫情当前,医者“逆行”,践行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学生,孜孜不倦、渴求知识。我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课堂与思政相结合,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把抗“疫”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变成教育教学中的“活教材”,向学生传递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同时,教会学生懂得自己肩上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