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二十载,今昔再相聚!2018年6月16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工9425班同学重返母校再相聚。武汉久谊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精心策划与组织了这场活动,此次行程包含了回校签到、再吃食堂、班会、重游母校等环节,同学们纷纷感叹:青春易老,但情谊犹存。
岁月是神偷,眨眼溜过了20年的时间,重聚母校让片片拼图,带我们回到那个青葱岁月。同学们,好久不见!母校,我们回来啦!
首先是签到环节。此次聚会活动的主题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的9425班同学们先来个大大的拥抱,问候一声:老同学,好久不见!道出20年内心最真实的表白!
接下来为远道而来的同学们接风洗尘,二十年的岁月,磨砺出了丰富的经历,岁月苍老了容颜,聚会却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再次相聚,话不尽思念,道不尽问候。曾经我们青春懵懂,今昔相聚,彼此眼中都曾是自己青春的模样。高举杯,敬老同学,也敬我们的母校!
慢洒热心,五更微醺。举证旧事,飞斛三巡。问君三日,怎忆尽前尘往事。
返校聚会,除了再叙友谊,也要重游母校。记忆中的校园是否已变样?教学楼、食堂、寝室,每个地方都充满着青春的味道。
课堂最爱举手发言的那个他/她,如今也已经站上讲台,拥有学子千人;全班最爱搞小发明的那个他,如今在科学界已小有名声;更多同学也都有了令自己满意的事业。这是当初老师的期许,也是母校的殷切期望。
校园漫漫长路,细细地走,慢慢地回味。很高兴闺蜜、兄弟都在身边。
青春是汗水的挥洒,再与同学们到足球场上尽情奔跑。足球在脚尖嬉戏,也欢迎着远道而来的校友们。
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前身)
查谦老院长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查谦老院长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华中理工大学,原直属国家教育部,前身为原高等教育部于1952年筹建的华中工学院。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
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武汉大学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
195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机电互补,命名为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同时,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同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校长。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
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革”初期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原华中工学院
原华中工学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
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8]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
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生导师111人,博士后流动站7个,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数达到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
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两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均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
上一篇:通信指挥学院毕业证样本 五名博士“一台戏” ——通信指挥学院精心打造高学历科研团队
下一篇: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国画巨作《历历晴川》花落晴川学院 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