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高低,恰恰取决于他如何看待别人的生命。
为师者,概莫能外;为医者,尤是如此。
——今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调研采访的日子里,我们处处见证着这一至理。
服务百姓,把病人当亲人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唐·孙思邈《大医精诚》
“腿肿吗?手脚发胀吗?”虽然患者口音很重,病情也说得含糊,王庆国教授却不急不躁,耐心倾听、仔细询问。
此时,夜色已浓。虽然不在医保范围内,但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里,为方便患者特别开设的晚间门诊,仍然像往常一样排满了人。一连几个小时,没顾上喝一口水,满头银发的王庆国始终脊背挺直,把脉、开方……这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一丝不苟,身旁的学生们没有半点懈怠。其间,偶尔有其他患者推门进来送号,坐在桌前的学生会立刻起身接过,然后又赶快坐下继续抄着药方,生怕耽误一点时间。
“药一定要煎够一个小时。”王庆国叮嘱道。诊疗结束,患者正欲起身,王庆国又问道:“家是哪里的?在北京常住还是看完病就回去?”得知患者奔波了9个小时从山东德州赶来,看完病后马上就要回去,王庆国拿出自己的名片交给患者。“上面有我的手机号,你来一趟不容易,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要正赶上我不方便接电话,就先发短信,我看到后一定会回复!”
“一定要把药煎透!”患者出门前,王庆国再次叮嘱道。目送患者离开,老教授转头望向学生:“你们懂 微博 么?咱们要是开一个,是不是能方便患者和我交流?”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国医堂”的各个诊室里;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师生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虽然是副校长,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之外,王庆国每年都要保证一个班的教学、每周坚持出诊三次。“都是夜间门诊——白天要处理的事务太多,只能把出诊放到晚上。为医,就要为百姓服务。”
“皆如至亲之想”,1300多年前“药王”孙思邈这样写道。1300多年后的今天,北京中医药大学每一个学生都会听到老师们这样教导:“你要把每一个病人都当成亲人!”
建校几十年来,“大医精诚”的文化血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中薪火相传。
研习典籍,扎牢传统文化之根
“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明·裴一中《言医序》
初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人,往往找不到学校的行政楼——楼前既没有宽敞的广场,也没有气派的回廊,而是和博士后公寓挤在同一栋楼的另外几个单元里。似乎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所被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高校。
“学校成立于1956年,现在的校舍大多还是那时建的,50多年来只是做了一些外装修。要进一些大型实验室设备,我们得反复掂量楼面的承重能力。”学校党委书记吴建伟教授说,“学校条件有限,条件好一点的楼作为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宿舍,要尽可能留给学生和老师们”。
“常听人家说,没有哪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这里更差了。但是,就算校园再小、再破,我还是喜欢这里。”2009年入学的针灸推拿学院学生梁田这样说。近年来,不少足以考上国内最顶尖高校的高分考生,选择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
这所学校的魅力何在?
“两个字——淡定——这所学校的气质。上世纪80年代,在医学院校办药厂的热潮中,我们学校在国内建起了 国医堂 ,在德国创办了魁茨汀中医医院;90年代,我们学校没有忙着借钱盖大楼,而是专心办大学,争取进入 211 ;进入新世纪,我们学校没有花心思如何上规模、搞创收,而是踏踏实实地建起了国家级的科研、教学团队……这种无形的 气场 ,无时无刻不在吸引、影响和塑造着学生们。”海外归国执教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医出身的牛建昭教授这样总结自己30多年来的感受。
“在这所学校里,看不到浮躁,看不到奢靡,看不到乖戾。踏实勤奋、艰苦朴素、彬彬有礼是学生们的一贯作风。”这是一位深入调研后的学者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评价。“从早到晚,校园里始终可以看到学生们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身影,不仅是医理、医法、医方、医术,还有关于民族兴衰、国家危亡,治国、治家、治己的思想文化精髓。我们常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中国人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动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我们能更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这是贺娟教授给学生们开出的假期必读书目。
“越是长大,越发现自己很多时候看不透这个世界。疑惑、彷徨,不知道应该怎样选择,怎样走接下来的路。”大一新生秦田雨,和很多同龄人一样经历着青春迷茫。“一本经过千年岁月洗礼的书,能让你产生共鸣,能解开你心中的一个个疑惑,在自己的心里建立一个标准,一个永远不会落伍于时代的标准,让你的心不再空虚,不再孤独……”这是他在研读《论语》后的收获。
“从入学之初,我们就开始大量接触传统文化经典,最初有些不适应,会打瞌睡,后来逐渐读了进去,有所感悟。一个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学问,是值得她的子孙深思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灵魂。”大四学生王亮说,“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生活贫困、就业压力、恋爱婚姻等问题,有很多人经不起挫折坎坷。我觉得,这并不都是心理问题,而是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的问题,是生活信念与态度的问题。读有灵魂的书,会让我们获益匪浅。”
看到孩子们的成长,贺娟教授道出了为师者的良苦用心:“我们虽然是一所中医药大学,但在这里,中医药不仅仅是被当做一门技艺来传授的,而是把它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人格塑造。因此,注重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经典著作教学是学校的传统。不仅要求学生们多读古代哲学著作,在课堂医学知识教学中也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内经选读》这门课上,我会首先讲透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内经》理论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可以引进的,但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是不能引进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身的信仰体系,其文化也就失去了支撑。我想,传统文化教育,也正是我们这所大学的灵魂和精神。”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王琦教授说。
上一篇:2008年北京语言大学毕业证样本
下一篇:201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证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