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证美术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1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与2022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证的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年,时任大学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在九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这个过程中,始终交叠着两条明晰的学术脉络,一条是以首任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的思想,一条是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他们以学术为公器,互相砥砺,并行不悖,营造了利于艺术锐意出新、人文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传统和特征。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名单的通知》(办艺发〔2022〕58号),经评审和公示,共评选出优秀展览项目10个,优秀公共教育项目10个,优秀展览提名项目20个,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10个。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证美术馆“美,在山间 在田野 在溪边”2021乡村美育儿童艺术工坊公益项目 入选优秀公共教育项目,“纤维密码”展览 入选优秀展览提名项目。
本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美术馆、民艺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主办,旨在长期关注乡村的文化艺术建设,关爱乡村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的美育启蒙与创造力发展,希望通过普及专业的美育知识与创造力思维启发等系列课程的开展,丰富乡村儿童们的业余艺术生活,同时计划为乡村教师提供艺术摹课公益培训。本项目长期招募艺术专业支教老师与志愿者,欢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携手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播撒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艺术种子。
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艺术家、设计机构和材料实验室的作品,展示纤维材料在艺术与设计、电子科技、材料工程、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共计150余件套作品和影像制品。
“……我想到了《奥德赛》中奥德赛的妻子佩列诺佩。佩列诺佩的原意就是编织用的梭子,编织在她那里,即是日常的生活,又是未来的一份救赎。拆解、重织,这个镶在历史深处的密码,不仅是命运的遣送,也是全球共有的生存命题。”——许江
本次展览可以作为未来生活的一个启示。以纤维密码作为切入点,通过纤维的视觉、触觉、嗅觉,围绕人们在传统与时尚,现实与虚幻,表象与微观等方面的感受,来体会未来生活的美学。展览通过“从天人合一到活化试验”、“纤维新视野”和“纤维艺术与设计的再认识”三大板块,带领人们行走在历史与现场中,探寻着纤维材料在数字化和科技进步下的无限可能,站在历史的角度重新对生活进行分析和探索。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名单的通知》(办艺发〔2022〕57号)安排和遴选工作方案,经评审和公示,共有10个项目被列为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证美术馆秦大虎作品及文献捐赠收藏项目(捐赠人:秦大虎)入选 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